第013版:A11江花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01版
封1

第002版
封2要闻

第003版
A1
 
标题导航
那些贫穷的日子
新民洲史话(下)
镇江
方言解义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4年11月30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洲史话(下)
■文/朱同

  “1960.8.25”镇江青年向新民洲进军彪炳史册——

  但说成“知青下放”则同历史开了玩笑

  

  1960年8月25日,新民洲共青团农场的创始日。这一天,500名青年突击队员披红戴花,在新华剧院举行出征誓师大会。许华培、周俊青、王松贞三位突击队长从戴瑛市长手中接过队旗,当日率队登船向新民洲芦柴滩进发。

  人们将1960-1962年视为新民洲共青团农场创建期。其间,除了1961年调去的本市应届中学毕业生1000余名,其余2000多名皆为本市企事业正式在编青年职工,后者从全民所有制企业抽调的又明显多于集体所有制企业,都是当年各系统各单位的优秀青年。当年突击队长王松贞,原是皮革制鞋厂团委书记,在后来提拔为农场党委书记前曾做过一段人事工作。他向笔者介绍:1960年和1962年开赴新民洲的人,90%是城区企事业单位正式职工,10%是郊区公社熟悉农业生产技术的青年骨干——名为“调职”;1961年开赴新民洲的是市区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名为“分配”。这说明,这次伟大进军既不同于1958年部分企事业单位职工“精简下放”,也不是“文革”期间知青“上山下乡”,它是镇江青年响应党中央“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号召,为全市人民免受大饥馑威胁,为缓解当时极度紧张的粮食蔬菜供应局面,而去新民洲杀开一条血路的壮士之举。当时省里调拨给镇江的东方红履带式拖拉机和铁牛轮式拖拉机,悉数发往新民洲;共青团农场最初的领导班子也尽量“高配”:党委书记由时任中共镇江市委宣传部长张开明同志兼任,场长则由原市人民银行负责人刘寿山同志专职担任。现在,凡是文革前后去新民洲农场的中学毕业生均可自称知青,但若指称农场全体职工,甚至将共青团农场创办说成知青下放运动,则是有悖历史的荒唐。

  当年创办共青团农场的青年建设者,平均年龄是23岁,现在都是七八十岁的爷爷奶奶了。至今健在还能走动的,每年选定8月25日欢聚一堂。他们绝大多数是在农场内自找对象结为伉俪的,下一代也是在农场出生长大的。他们属于上世纪镇江最可爱的人,最值得我们称颂的英雄群体,向他们致敬,祝福他们!

  8分钟新闻短片千金难买

  《青春路》两条预言格外神奇

  

  新民洲1963年后辖权一变再变,致使共青团农场创建期档案散失殆尽,除了靠走访当年建设者口述笔录,另有两份历史资料弥足珍贵:

  一份是原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1962年摄制的短片《在新民洲上》。该片虽只有短短8分钟,却生动再现了当年创业青年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采。第一代创业者“蜗居”的简陋芦柴棚,江堤上标着“北京路”、“青春路”字样的小木牌,还有一个特写镜头引人注目,一小伙握着刻有自己名字“田洪寿”的铁锹,据说这小伙现住谏壁安享晚年……该新闻短片现由央视资料库保管,镇江人要将它带回老家殊属不易:因涉知识产权转让,央视开价10万,终以5万成交。现在每一位去新民洲的访问者,都可在其规划展示厅大屏幕上观看来之不易的《在新民洲上》。

  另一份是著名作家袁鹰发表在1962年12月1日人民日报的报告文学《青春路》。令今日读者惊叹不已的,是作家在文章中作出了两条跨世纪预言。一是文章开头作家正诧异新民洲江边怎么没有码头,跳板上一位小伙却认真告诉他,码头和现在没有的一切将来都会有。这条预言已在今年2月实现了,新民洲码头一期工程竣工并正式开港开业,这是宁镇扬地区长江北岸唯一可以停靠5-10万吨海轮的深水港!另一条预言则被作家放在结尾,堤岸上“一条一米宽”的“青春路”,作家放胆宣称这条小路将“越走越宽,越走越平坦”。如今,青春路已变成双向4车道、路宽30米全长6.2公里的新民大道,它即将升格为新的462省道,从深水港码头直通苏中苏北腹地。

  如今,新民洲三大园区——占全洲面积四分之一的港口产业园、沿新民大道两侧展开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的高端养生园、拥有万亩良田的省级京口现代农业产业园,犹如三箭齐发射向新世纪更高更远的目标。这三大园区,仍共用一块牌子——新民洲国营共青团农场,为的是继承发扬老一代建设者的艰苦创业精神。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