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4版:江花.俗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01版
封面导读

第002版
生活家

第0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捡蝉壳
记忆里的画面
母校
·俗世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4年9月14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忆里的画面
■文/王洪富

  农村有电的历史不大长,在这之前,农民世世代代都用豆油灯照明。每到盛夏季节,天气炎热,辛苦了一天的农民晚上无法入睡,洗过澡,吃了晚饭,都会三三两两来到打谷场纳凉。有的手拿芭蕉扇,有的手执秧帚子,用来扇风或驱蚊。凳子、门板、竹椅、凉床,应有尽有;坐着的、半躺的、平卧着的,各具形态。

  热气蒸人,浇几桶凉水;蚊子捣蛋,就扒一大堆麦稃、草屑加上些青草,燃起蚊烟熏蚊子;无事可做,就侃大山,谈天说地,评古论今,故事、笑话、荤的、素的,什么都有。兴之所至,有人还会唱起地方戏或民间小调。直到夜深,丝丝凉风吹来,人们也疲劳不堪,才陆续回家睡觉,也有人裹床被单在室外一直睡到天明。

  文革时期,虽然有电了,照明问题解决了,但那时农民没有钱,买不起电风扇,夏日的夜晚,还是在打谷场上纳凉,还是谈东说西,还是那么单调无味。

  后来有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用文艺形式占领农村纳凉阵地。抽些能拉会说善唱的青年,集中排练些文娱节目,诸如样板戏选段,革命歌曲表演唱,毛主席语录歌联唱,以及相声、快板、群口词等,轮流到各生产队演出。每次演出,拉一盏灯,装上高音喇叭,扛来几张八仙桌搭成临时舞台,即可演出。每到一处,大家都早早赶着吃完晚饭,带上凳子,把个打谷场挤得水泄不通,忘记了疲劳,不顾蚊子叮咬,看得津津有味。

  我那时是乡村中学老师,每逢暑假都会协助大队文艺宣传队排练节目,有时也参加演出。记得我们大队宣传队排演的扬剧《红灯记》曾轰动全公社,还到公社大会堂进行了汇报演出。

  1976年夏,大队革委会买了一台电视机,邻近几个生产队的人每天都去看电视。很多人要等电视屏幕出现“再见”,才恋恋不舍回家去。那年9月,伟大领袖毛泽东逝世,全大队的人都拥向大队办公室,看北京悼念实况转播。大队只好将电视机搬放在小学操场上让大家看。

  改革开放后,农民逐渐富裕起来。电扇、电视普及了,就连空调、电脑也进入平常百姓家。夏日的夜晚,大家也不到打谷场上纳凉了,而是在家看电视、看碟片、玩电脑。

  现在,健身又成了夏日夜晚的新活动。住在镇上或靠近集镇的人,每天傍晚,都会赶到小公园跳广场舞,做健身操。随着音乐,一帮人翩翩起舞,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