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河,吕城人的母亲河。它在吕城镇的东北角拐了一个弯,我的母校——丹阳吕城中学就在这个弯兜里。50多年前,我在这里度过了三年的青春时光,甘甜的庙河水滋润着我们青春萌动的心田。
当年的校园,呈东西“川”字形,6幢红砖红瓦的平房是教室和宿舍,分列南北两边,东头中间一幢是教师办公室。一条小沟从西头蜿蜒伸向东头,它是庙河的支流,把庙河水引进我们宿舍边的一口小池塘。一年四季,池塘水清澈见底,厨房在东北角的庙河边上。由于刚从老校址搬迁而来,整个校园没有围墙。但当地纯朴厚重、尊师重教的民风,学习环境仍然很是安全。
清晨,当清脆的起床铃声把我们从睡梦中催醒,校园里立刻便活跃起来。操场上动听的广播操旋律引领着我们整齐的动作,铿锵的哨声让我们迈出每一天坚实的人生之步……
寂静的教室内,老师们的讲课声,或抑扬顿挫、或细声柔语。才华横益的数学老师贺润生,阳光漂亮的物理老师陈惠芬,幽默诙谐的化学老师愈盘根,潇洒活泼的俄语老师许惕……他们的博学睿智严谨,给我们如饥似渴的心田,洒下了知识的甘甜雨露。他们还谆谆教导我们做人做事的准则,领着我们互帮互学,互敬互爱,你追我赶,奋发向上。
课余时间里,班篮球队龙腾虎跃,文艺骨干们歌声嘹亮。其中最吸引人的是陈祥黔同学那炉火纯青的二胡技艺,“病中吟”、“二泉映月”如泣如诉,“光明行”、“空山鸟语”如歌如颂,至今仍回响在耳边。他指挥全班排练的三重唱“黄河大合唱”在全校会演中获得了第一名。那是我们至今时时回忆的骄傲和自豪。
那时,我们在学习之余还搞起了轰轰烈烈的勤工俭学。教室和宿舍用的红砖,都是我们亲自踩泥,脱坯烧制而成。除在学校烧制红砖外,我们还经常组织下乡劳动,帮助生产队抢收抢种。东村、洪家是我们常去之处,七八十里路,从未有人喊苦叫累。1960年,国家进入三年困难时期。面对口粮减少,蔬菜奇缺的情况,我们还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到野外挑挖野菜。
光阴荏苒,流年似水,转眼50多个年头过去了,走进如今的母校,变化让人感慨。当年的校舍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一幢幢楼房;葱茏的林阴大道纵贯东西。偌大的运动场上,标准的400米塑胶跑道特别显眼,各种运动器材一应俱全。唯有那条小沟,水还是那么清澈、那么透明,它见证着半个多世纪母校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