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红本子,好比我家田的‘身份证’,以后可以放心在外打工了。”近日,句容白兔镇村村民老张拿到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难掩兴奋之情。他把“红本本”用红布包好,小心谨慎地压在了一个小箱子底下。那个小箱子是放他们家重要东西的地方。
这本红色封皮的小本子,封面上是个烫金国徽,并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几个大字,与大家熟悉的房产证十分相似,打开后不仅有户主家庭信息,还有老张家承包村里的3个地块、共8亩地的地块标号、面积及四至范围,且画有坐标图,空间位置上实现了“精准定位”。
像这样的“红本本”,全市已经颁发了32万多本。市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负责人魏永春告诉记者,截至5月底,全市433个村、35万多农户开展颁证工作,目前证书到户率已达91.5%左右,完成确权登记135多万亩,档案整理完成超过80%。市、县两级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数据平台也已全部建成,先行试点的扬中市已经向农业部汇交数据。
“红本本”有什么作用?老张解释不清,但他认为,有了这个国家颁发的资格证,“无论我人去了哪里,这块田都是我们家的,谁也夺不走。”
老张理解的对不对?“完全正确。”魏永春说,一方面,“红本本”能有效解决“地边纠纷”。农村经常会发生占地矛盾,主要原因就是地块面积不精准,空间位置不明确。此次确权后,不仅“确权证”上有明确地理坐标,输入后台数据,还能看到完整的土地图片,未来全省全国联网,再借助卫星遥感技术,地块大小更是一目了然,甚至能看到地块上的动态变化,“地边纠纷”有望根本杜绝。另一方面,“红本本”能打消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以前农民进城打工,户籍不“入城”,享受不了“市民待遇”,入了“市籍”,又怕家里的“一亩三分地”被取消。事实上,农村一直有根据户籍分配耕地的传统,女儿嫁出、孩子考学,往往就会相应减少承包地面积。有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即便户籍迁出,一样拥有承包资格,在承包期内一样可以享受土地流转、抵押带来的各种收益。
“红本本”的意义远不止这些。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是推进三农改革的“基础工程”,这项工作做好了,其他改革才有依据。比如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以前普遍做法是村干部决定,尤其是村里“一把手”相对强势的,基本上就是“一把手”说了算。魏永春说,土地确权后,每个地块都有一个编号,就可以进入农村产权交易市场进行阳光交易,参与竞拍,减少暗箱操作的可能。目前,丹阳、句容和扬中的县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已建成运行,其中句容市12个乡镇,扬中市6个乡镇,丹阳市5个乡镇已挂牌运行;丹徒区正在开展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和谷阳镇分中心的建设试点。句容、扬中两地,已经有具体交易量。从长远来看,农村产权交易中市场布点完善后,农村土地流转、宅基地买卖、农村集体资产处置等都可以纳入交易市场运作,大大提升农村产权交易的公开和规范程度。
再比如,农民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拥有的资产不能进行金融抵押。土地确权后,再配上一定的金融政策,农村住房、宅基地以及承包的土地,原则上就可以进入金融市场,进行产权抵押,有效解决农民创业融资难问题。同样,农民也可以凭“确权证”参与各种形式的股份合作,获得相应的分红收益。总之,伴随着后续农村改革的持续深入,“确权”之后,农民手中“沉睡的资产”将被逐步“激活”,资产性收益会大大提高,成为富民的重要支撑。
本报记者 王鹏程 周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