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生到“知天命”,我一直就生活在镇江,所以对家乡故土的情结,不是轰轰烈烈,只有平平淡淡。伴随着一个个日出日落、一次次潮涌潮退,城市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自己的人生,也与这座城市一起同行,一起成长,一起改变。
1986年,镇江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镇江便又拥有了一张沉甸甸的、引以为豪的“城市名片”。
作为一名普通市民,其体会与感触莫过于来自衣食住行,或许是儿时玩耍的地方,或许是每天匆匆行路时来不及在意的建筑,又或许是语文课本上描写镇江的诗词文章……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京口瓜州一水间”……一城山水一城诗,镇江收获了诗人的灵感,我记住了镇江的悠远与意境;《华山畿》《水漫金山》《天仙配》,演绎了一个又一个荡气回肠、凄美哀怨的爱情故事,我知道镇江是“小城大爱”;读书台、文宗阁、梦溪园,《文心雕龙》《梦溪笔谈》《老残游记》,我由衷地赞叹,镇江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写书的好地方、藏书的好地方”……
我阅读“名城”,触摸着文化的根脉,体会着历史的味道,从字里行间汲取了营养。但“纸上得来终觉浅”,我决心“行走”在“名城”,用脚步去追寻和欣赏历史的印迹。
几年来,闲暇之余,我也不知走过多少街巷小道、古迹遗存,九里街、丁卯桥,焦山古炮台、南山招隐寺,大港的伯先故居、黄墟的冷遹纪念馆,平昌新城、宝堰老街,处于闹市的唐老一正斋、荒落在郊外田间的王家花园、神女冢……
每一次都有感动,每一次都有收获。我记得,有一次走在大西路上,突然萌生出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愫——“大西路的秋季,有一种惊鸿一瞥的美丽。踩着梧桐的落叶,仿佛从厚重的历史中漫步而来,城市的风景,又有一种肃降的含蓄”。
这是镇江的历史和文化给我带来的心灵体验,让我心潮起伏,难以平静。我陡然间觉得,自己有责任讲述好“镇江故事”!2011年,我开始撰写文章,冷御秋、陈光甫、农民银行、孙中山邮票……一个个、一桩桩、一件件遗忘或是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人物、往事或物件,从我的笔头,走上了报纸、杂志、网络,活跃在墨香文字间。《镇江日报》“西津渡”,《京江晚报》“名城”,《镇江政协》“史海钩沉”等栏目,还有《工商史苑》《炎黄文化》《水与中国》等刊物,发表了我撰写的有关镇江文史的稿件50多篇。2015年1月,我成为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会员,庆幸自己能有机会为“名城”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时光在悄悄地流逝,我从中捕捉着“名城”的变化,无论是江海之门、米芾书法公园、金山湖的“闪亮登场”,还是镇江大桥、东山佛教文化园、海洋馆等项目如火如荼的建设,不仅便捷、丰富了市民今天的生活,在改变着城市、书写着历史、积淀着追求,或将成为明天永远的回忆。
重要的是,在建设好“山水花园城市”的同时,保护好、传承好“名城”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山一水”,将城市的“前世今生”有温度、负责任、更精彩地“讲下去”,不失“古城”之韵,不负“名城”之誉,不乏“新城”之美,我们的子孙后代因而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我们今天的努力、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感到骄傲,而不是遗憾、埋怨与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