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拥兵荆州的桓玄叛变,东晋朝廷以司马元显、刘牢之等领军,前去攻打桓玄;桓玄也随即挥师顺流东下。东晋末年著名的“桓玄之乱”,就此爆发。
在混乱的局势之下,坐镇京口、统帅北府兵的刘牢之成为左右局势的重要力量。据《晋书·刘牢之传》记载,刘牢之虽然奉命从京口出发,率北府兵屯驻于洌洲(今安徽境内),可他却有两点顾虑。其一,桓玄“少有雄名,杖全楚之众,惧不能制”;其二,担心如果消灭桓玄之后,自己功盖天下,“必不为元显所容”。
就在这时候,桓玄派刘牢之的族舅何穆前来游说,劝刘牢之背叛司马元显,投靠桓玄。刘牢之与司马元显素来关系不睦,此时桓玄又已俘获了谯王司马尚之,军威正盛,刘牢之遂起了反心。依他的想法,是先借桓玄之手除掉司马元显,然后再伺桓玄之隙,取而代之。
据《资治通鉴》记载,听说刘牢之和桓玄私下往来,刘裕和刘牢之的外甥何无忌一起极力劝阻,可刘牢之根本不听。刘牢之的儿子刘敬宣也不赞成投靠桓玄,认为一旦桓玄掌权,必将酿成东汉末年的董卓之乱,到时候再想铲除他,可就困难了。听了刘敬宣的这番话,刘牢之大怒道:“吾岂不知!今日取玄如反覆手耳;但平玄之后,令我奈骠骑何!”意思是,今天我打败桓玄易如反掌,可到时候,我怎么对付骠骑大将军司马元显呢?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刘牢之自以为北府重兵在手,很是自负。他这时候一门心思是想借刀杀人,除掉司马元显。
元兴元年(402)三月初一,刘牢之派儿子刘敬宣拜见桓玄,正式纳降。司马元显原本指望着刘牢之统帅北府兵平叛,没想到刘牢之背地里却是反戈一击。面对桓玄大军,司马元显的部队彻底崩溃。桓玄大军高歌猛进,攻入建康。桓玄以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事、扬州牧,总揽东晋军政大权。随后,桓玄杀死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令自己的亲党镇守各地,其中任族兄桓修为徐、兖二州刺史,出镇京口。
令刘牢之没想到的是,桓玄也早有消灭他的心思。两人可谓各自心怀鬼胎。据《晋书·刘牢之传》记载,除掉司马道子父子之后,桓玄任命刘牢之为征东将军、会稽太守,也就是说,剥夺了刘牢之的北府兵权。闻此消息,刘牢之叹道:“始尔,便夺我兵,祸将至矣!”
刘敬宣劝刘牢之发兵,攻打桓玄,刘牢之却是犹疑不决。他把部队移到班渎,然后打算北上,和驻扎在广陵的女婿高雅之会合,共同讨伐桓玄。
据《宋书·武帝本纪》记载,刘牢之把这一计划告诉了刘裕,想让刘裕和自己一同去广陵。刘裕说:“当初将军统领数万精卒,却投降了桓玄。现在桓玄得志,威震天下,众望所归,将军这时候起兵,怎么可能成功呢?我打算脱去军服,穿上百姓的衣服,回京口去了。”用今天的话来说,刘裕这是打算退伍了。何无忌听说刘裕准备走了,便来找他,问自己该何去何从。刘裕对何无忌说:“你可随我还京口。桓玄如果谨守臣节,我们就为他做事;如果他有不臣之心,我们再想办法对付他。”刘裕回到京口,桓修任命他为中兵参军。
那边刘牢之准备起兵,召集众将商议此事。参军刘袭说:“事不可者莫大于反,而将军往年反王兖州,近日反司马郎君,今复欲反桓玄。一人而三反,岂得立也!”刘袭的意思是,你先反王恭,再反司马元显,如今又欲反桓玄,如此反复无常,怎么在天下立足呢?刘袭说完这番话,就快步走了出去,众将也多散走。
根据刘牢之的安排,刘敬宣此前已到京口去接家眷,可刘敬宣逾期迟迟未归。刘牢之以为自己的计划泄漏,刘敬宣已为刘袭所杀,于是自缢而死。一代名将,落得如此下场,实在令人欷歔。
刘牢之身亡不多久,刘敬宣携家眷赶来,闻此凶讯,来不及哭丧,赶紧渡过长江,去投奔高雅之。刘牢之的部属将他的尸首装殓起来,用棺木运回丹徒安葬。桓玄听闻刘牢之自杀身亡,命人到丹徒挖开坟墓,劈开棺木,将其首级砍下,尸身扔到街上示众。
桓玄对北府兵素来忌惮,剥夺刘牢之北府兵权,正是出于这一考虑。据《晋书·桓玄传》记载,刘牢之死后,北府旧将如吴兴太守高素,辅国将军竺谦之、刘袭,冠军将军孙无终等,均被桓玄杀害。
曾席卷东南的孙恩农民起义,又卷土重来。孙恩战败后,投水自尽,大家便推举孙恩的妹夫卢循为首领。桓玄下令刘裕前往征剿。刘裕大败卢循,以功授彭城内史。刘裕东征卢循时,何无忌随行。在回军至山阴的时候,何无忌劝刘裕在会稽举兵,反攻桓玄。刘裕认为,桓玄此时还没有称帝,而且会稽距离京城太远。不如等桓玄篡逆之后,在京口起兵,不愁此事不成。
元兴二年(403)冬十一月,觊觎帝位已久的桓玄,废晋安帝为平固王,自己登上帝位,改国号为楚。次年正月,桓修自京口入朝,将刘裕也带了过去。据《南史·宋本纪》记载,桓玄见到刘裕的次日,对司徒王谧说:“昨见刘裕,风骨不恒,盖人杰也。”每次出游和集会,赏赐给刘裕的东西都很多。
桓玄的皇后刘氏很有智识,她见到刘裕之后,提醒桓玄说:“刘裕龙行虎步,视瞻不凡,恐必不为人下,宜早为其所。”桓玄答道:“我方平荡中原,非裕莫可。待关、陇平定,然后议之。”可见当时桓玄对刘裕的态度是既赏识,又猜忌。
几天之后,桓修准备返回京口。刘裕谎称金疮未愈,不能骑马从陆路行走,让桓修先行。自己和何无忌一起,悄悄地坐船返回京口,秘密谋划起兵之事。
据《资治通鉴》记载,谘议参军刘迈的弟弟刘毅,家在京口。刘毅这天找到何无忌,商量讨伐桓玄之事。刘迈是桓玄身边大臣,刘毅此番前来,是不是在试探口风呢?何无忌便故意说:“桓氏强盛,其可图乎?”刘毅说:“天下自有强弱,苟为失道,虽强易弱,正患事主难得耳。”意思是,要想成事,就差一个可以振臂一呼的英雄。何无忌进一步试探道:“天下草泽之中非无英雄也。”刘毅道:“所见唯有刘下邳。”因刘裕曾任下邳太守,故刘毅称他为“刘下邳”。
何无忌笑而不答,随即将这番话告诉了刘裕。刘裕很是信任刘毅,便把他找来,共同商议起兵大计。据《宋书·武帝本纪》记载,当时共同商议此事的,除了何无忌、刘毅,还有刘裕的弟弟刘道规,以及孟昶、魏咏之、檀凭之、诸葛长民、王元德、辛扈兴、童厚之等人。
此前桓玄任命桓修之弟桓弘为青州刺史,镇守广陵。刘道规正在桓弘手下,任中兵参军;孟昶任青州主簿。刘裕便派刘毅过江至广陵,与刘道规、孟昶会合,除掉桓弘,占据广陵。那个当年曾羞辱过刘裕的刁逵,被桓玄任为豫州刺史,镇守历阳(今安徽和县)。诸葛长民在刁逵手下任参军。刘裕让诸葛长民伺机杀掉刁逵,占据历阳。王元德、辛扈兴、童厚之正在建康,刘裕让他们作为内应。大家约定时间,共同举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