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芙蓉楼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城市园林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一杯春露冷如冰
无迹或留下印记
寻找故乡的印迹
家乡的石子路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4年1月10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韦耀武

  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人,大概都会有过去别人家借东西的记忆。

  我小时候,记得最多的是母亲去别人家借东西,借农具,借担水桶,借米借面,或者借一块腊肉或几个鸡蛋,唯一没有借钱,因为那时候家家都没钱。

  记得有一次,舅舅来我们家,平时他一般逢年过节才来,那次来是麦收前。舅舅一来,母亲急了,因为家里实在没有能待客的菜,园子里土豆秧正开花,还没长土豆,辣椒茄子都还是幼苗。母亲和舅舅说了一会儿话,把我叫进厨房,让我去隔壁二婶家借三个鸡蛋。母亲一再叮嘱,鸡蛋要拿好,千万别打了。我去二婶家一说,二婶说她家只一个鸡蛋,刚下的,二婶把那个鸡蛋给了我。我把鸡蛋给母亲,母亲说一个不够,让我再去刘婶家看,要是万一还没有,就再去五叔那儿。那年头,鸡蛋可是个宝,人都没吃的,更不要说鸡了,一般家庭都只喂一两只,最多三只。没吃的,鸡蛋也下得少,所以自家的鸡蛋是从来不舍得吃的,要么待客,多半是卖了换个油盐钱。但是一般别家来借,从来没人说不肯的,因为都知道,既然来借,一定是遇到难处了,谁家没个难处呢?借的这家只要鸡一下了蛋就紧着还别人了。那天,我连跑了五家才帮母亲凑齐了3个鸡蛋。

  我的二姨夫在镇上的供销社工作,算是个“公家人”。二姨夫平时穿得好,一件洗得干干净净的的确良衬衣,蓝涤纶裤子,关键是腕上还有一块“上海”手表,那可是一村子人羡慕的对象。有一天刘婶来找我母亲,磨磨叽叽半天,母亲才弄明白,刘婶是想求我母亲去把二姨夫穿的那身衣服和手表借来,因为她那已近三十还没说到媳妇的儿子,这次好不容易有媒人帮着介绍了个山上面的姑娘,过两天儿子就要去那姑娘家上门,刘婶可不想这次相亲再鸡飞蛋打,就想把我二姨夫的那身行头借来撑撑门面,刘婶一再保证,相亲一完,她负责把衣服洗干净,完好无损地还给二姨夫。母亲起先不肯,关键是怕二姨夫不肯借。架不住刘婶一再哀求,母亲去了二姨夫家。没想到母亲一说,二姨夫一口就答应了,当即进房把衣服换了下来,把腕上的表也撸了下来。二姨夫说,这个忙他得帮,好事儿,他这身行头吉利着呢,已帮好几个年青人相成亲了。果然,刘婶儿子穿了二姨夫那身衣服,那亲一次就相成了。到现在,刘婶的儿媳妇一说起这个来,还嗔怪说,当初是刘婶和母亲合计着用身衣服把她骗来的。

  那时的乡村,不管是家里吃的穿的用的,都可以互借,你家没有的可以来我家,我家没有的可以再去别家,无论借与被借,都毫无怨言。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借与还都掺杂着份情意在里面。但是有一样东西借了不能还,只能等别人自己来取,那就是药罐。那时看病一般都是开中药,中药开回来放药罐里在灶火边慢慢水煎。药罐是土窑里烧出来的那种砂罐,易碎,虽说不值钱,但那时候也不好买,特别是在偏远的乡下。借来的药罐用罢就放在自己家里,千万不能还别人的,还药罐会被认为是还“病”给别人,那是大忌讳,一定要等到别人需用时自己来取。

  很怀念那个时光,虽然物质匮乏,但乡邻之间互信互助互爱。一个“借”,借的是浓浓的友情、亲情、乡情,借的是淳朴和纯真,借的是那种醇厚得令人怀想的和谐氛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