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芙蓉楼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 闻

第03版
要闻·社会
 
标题导航
猜 谜
故乡,永在此
我的故乡在镇江
绵绵相思道
缓慢的藕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3年11月29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猜 谜
□ 滕建锋

  闲来无事,翻阅一本叫《遯斋闲览》的笔记,说大文豪王荆公王安石戏作谜语:“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谜底简单,是个“日”字。也许是因为不难猜的缘故,有个叫吕吉甫的进士干脆来了个以谜解谜:“一鱼无尾亦无头,更除脊梁骨,便是这个谜。”读完不禁哑然失笑,这些古人们可真够累的,明明有直路却偏要绕个弯弯,这或许就是文人的风雅罢。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猜谜是聪明人耍的玩意儿,用科学的语言说是需要开放性思维和跳跃性思维的,什么会意法、溯源法、象形法、运典法等等,愚笨如我的就需要懂得藏拙了,不要去惹这个东西,免得在高人面前露了怯。尤其是遇到什么灯谜会之类,我就赶紧躲得远远的,生恐迎头撞见了尴尬,但还是有两回被人叫住,挨不过哆哆嗦嗦取下一条,琢磨半天不着边际,涨得个大脸红只能借故接手机逃开去。

  其实说起谜语的发展来,最初是起源于民间口头文学,是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的。甚至有人把《书经》中“时日曷丧?予以汝偕亡。”的句子作为谜语的起点,说夏王桀暴虐无道,民怨冲天,老百姓不敢明言,私下里用隐语发泄怨怒之情,这倒是有些主观臆断了,这种隐喻在古籍中比比皆是,都说成谜语显然失之武断,不过谜语自隐喻演化却是公认了。谜语真正大发展就是在王安石所在的宋代,甚至出现一批专业谜语和谜社组织。后来明朝还出现了研究谜语的论著和收录谜语的专集,冯梦龙的《黄山谜》,黄周星的《廋词四十笺》及贺从善的《千文虎》等,谜语也几乎成为一个专门分类,谜面、谜目、谜底、谜格等眉目分明格式规整了,总之要“回互其辞,使昏迷也”,否则似乎就体现不出谜者的水平来。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猜谜却并不是这么恐怖的事情,当然也可能是也因为山里人粗,本就出不了多少深奥难猜的谜语来。那时候谜面谜底都是大家口耳相传,猜谜更多的是娱乐活动而不是智力游戏,甚至还来点骂人的。如“对门山上一个棚,这里扯那里动”指的是蚊帐。这还好。再如“对门山上一个碗,年年落(下雨)不满”指是粪缸。“对门山上一口缸,喂的鱼儿白亮亮”指的是粪缸里面的蛆。“一个老头儿古又古怪,背心里拉出屎来,”指的是木匠用的刨子。就有些粗俗了。“穿钉鞋,上瓦屋”谜底是猫,但要是谁猜中就倒霉了,因为这谜面后面还跟着一句:“哪个猜到了就是他的亲姐夫。”这就开始骂人了。小时候因为猜谜而跟人打架的事没少发生过,打过架后再拿同样的谜语去骂别人,如此反复。

  正写到此处,妻走将过来,说:“我也给你谜猜猜:‘亲亲嘴,对对嘴,掉到地上张着嘴’是个什么?”呵,这谜好暧昧啊,但是个什么东西?我心里那个急啊,露怯露到家人面前来了。看到我的窘样,妻就笑了:呆子,是吃的东西,瓜子!饭好了,出来吧。

  果然,愚钝如我别猜谜。关电脑,出去吃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