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草堂小学翠微校区和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国家大剧院等知名建筑,同获第五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这一消息迅速在网上传开。小小校舍竟能与大名鼎鼎的水立方和国家大剧院“平起平坐”。有网友甚至将草堂小学翠微校区捧为“成都最牛校舍”。与此同时,也有网友表示质疑:获奖校舍到底投资了多少钱?有何特色?(2月28日新华网)
以“水滴”为主题的草堂小学翠微校区,建筑面积一万余平方米,总投资仅2000多万元。与同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的投资逾8亿元的水立方、投资近30亿元的国家大剧院等大家伙相比,它的确算是一件“小建筑获大奖”的新鲜事儿。不过笔者真觉得,这其实没什么好质疑的,难道只有那些大投资才能获建筑大奖吗?
对于建筑评奖,笔者当然是外行,但笔者很乐于见到小学校舍获得“中国建筑创作的最高荣誉”。笔者甚至有些固执地认为,只有越来越多没名气的小建筑也能获奖,这样的评奖才可能是真正公平而可贵的。否则,谁名气大评谁,谁投资多评谁,谁式样怪异评谁,那就不需要劳累专家了,只需看看数据,结果就会出来了。
如果说小学校舍获建筑大奖能给相关方面提供什么启迪的话,笔者认为主要在两个层面上:一是校舍的层面,二是观念的层面。
在校舍的层面上,学校的校舍本来就该是最好的建筑。最基本的标准当然是牢固安全,其次还应该美观大方。如果我们的小学校舍能像成都草堂小学翠微校区那样,给生活其间的学生们以最大的安全和美的陶冶,那就最好不过了。对于相关部门来说,与其花大价钱去建大同小异的高楼大厦,其实真该多花点心思在学校校舍上面。 在观念层面上,“小建筑获大奖”所冲击的是在我们对“大”的迷信——投资多的大建筑就是经典建筑,投资多的电影就是经典大片,活得岁数长的人就是“国学大师”,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此种观念所造成的结果是:目空一切的建筑垃圾遍布城市,空有场面的“无极”电影充斥影院,白髯飘飘的“国学大师”招摇过市……
说到评奖,投资仅是《本杰明·巴顿奇事》十分之一的《贫民富翁》,能够毫不稀奇地横扫奥斯卡,我们一个小建筑获了国内大奖,又有什么好稀奇的呢?“浓缩的都是精品”,但愿这话在我们这里能够成为常见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