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文化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社会新闻·民生热线
 
标题导航
《春江花月夜》作地蠡测
“大师”时代的
浮躁
江苏武进发现
同治年间“粮票”
“伯乐”造像
面向社会征集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09年3月2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师”时代的
浮躁

□  冯磊

  学者李辉对文怀沙的质疑,眼下还没有结果。我觉得,不仅现在,即使到最后,大家都偃旗息鼓了,可能也不会有什么结果。文怀沙已经九十多岁了,即使如李辉所说的那样,“夸大了十岁”,也已经八十多岁了。让一个八十多岁的老者去和别人争辩自己当年是否侮辱妇女,这是傻子也不会去做的事情。时光让人们几乎已经淡忘了一切,无论李辉是否有铁证在手,文怀沙都不会站出来正面说明的。

  至于从文怀沙的角度来看,所谓回应,其实不如不回应。“越描越黑”,在我们的文化中是一个特色。更何况,无论政界、商界还是文化界,站出来面对国人进行自我剖白总不是太常见的事情。所以,李辉掀起的惊涛骇浪,最后的结果恐怕就是不了了之。

  说心里话,我对这件事情没有感觉。即使文怀沙名气如此之大,即使牵涉到一个老者数十年前的不光彩,我觉得都没有什么意思。眼下,让我这个无聊文人操心的,不是所谓“真相”。我觉得,真正值得探讨的,大约应该是所谓“大师”的桂冠。

  千百年前,有老“愤青”云:“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这句话放在今天,可以演而化之:世无大师,而使庸人冠之。

  我们这个时代,似乎是一个与大师绝缘的时代。建国数十年了,国内连一个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都没有。理工科如此,学人文的也是如此。大师在这个时代成了稀缺的产品,引起了不少有识之士的焦虑。

  有在美国留学经历的人士说,在麻省理工学院,在哈佛,你走在校园的林荫道上,一不小心碰到的那个人,都可能是一位大师。但是,这些大师们和正常人几乎没有什么不同。人家不会留辫子或者蓄胡髭,可能也不会动不动就跑到镜头面前去显摆一下。真正的大师是要靠独立的人格和出众的学问来树立威信的,他们用自己的人格精神和学术成就打动世人。而那些通过媒体或者某个政要的夸奖和赞许来赢得尊敬的,充其量也就是个伪大师而已吧。

  无疑,我们处于一个浮躁的时代。这个时代,如果不沉静下来,是很难造就所谓的大师的。一个社会越是浮躁,就越不可能出现大师;一个社会里假大师越多,真正大师的出现就会越困难。这就是文化学术领域的一个悖论。

  我想,等哪天学者们听到别人直呼“大师”的称号就像遇到了瘟疫一样,或者懒得理你,该干嘛干嘛了,我们的文化和学术才会有真正的进步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