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侵华半壁殇,生灵涂炭民遭殃。三光兽行绝人寰,国恨家仇世毋忘。”85岁的王逸翔老人昨天冒着高温来到报社,见到记者,他带来书卷,古朴刚劲的甲骨文书法呈现在眼前(见图 沈春来 摄)。在诉说儿时的经历后,他欣喜地看到:“华夏崛起天地壮,浴血奋战驱东洋。喜见胜利七十载,国家强盛民安康。”
抄写标语,识文又练字
为何想写这样一幅书法作品?王逸翔坦言:“小时候经历过当亡国奴的滋味,刻骨铭心,想想就心痛!”今年恰逢抗战胜利70周年,王逸翔便想用古老的甲骨文,表达自己的心声。
王老说,国难家仇,每句诗都有出处,都是有感而发。王逸翔出生在镇江的对岸江都,童年在农村度过。先是上了一年私塾,识了一些字。然后上了新四军办的小学,村里四五十个学生,一二年级一个班,另外年龄大一点的编一个班。那时条件简陋,在村里的祠堂上课,自己带板凳。没有现成的书本,低年级学的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抗战的标语口号,高年级则学习抗日政策方面的内容。
当时,标语需要手工抄下来。王逸翔曾在私塾学过,字写得不错,便被老师挑选来抄标语,他抄好再给其他同学抄写。虽然学习环境艰苦,但其乐融融。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和同学们演的一场抗日小话剧,内容是反映东北沦陷后百姓逃难到当地的情景。人物主要有四个,父母和一双儿女,其中王老和姐姐分别扮演姐弟。当时没有伴奏,一位老师自告奋勇,用口琴吹起了纪念九一八的歌曲《松花江上》。
小话剧的宣传效果很好,后来还在相邻的村子连演了好几场。王逸翔的台词并不多,虽然历经70多年的岁月,但大伙同仇敌忾的场景已深深烙在他的心中。
干活被打,亡国不如奴
日本侵略军来了,王逸翔无学可上,闲在家里。9岁时,日本鬼子在他老家江都的村上建据点挖壕沟,每家每户都要出男丁干活。当时他的父兄不在家,年纪小小的他被迫去炮楼那儿做事。一次,他拿了根小扁担,跟在乡邻后面进了铁丝网密布的地方。他人小身材单薄,干不了重活,日军监工来气了,认为他是来凑数应付差事的,夺过他的小扁担连打几下,将他打倒在地,四周的乡亲立即上前,为他求情。等到乡亲将他扶到一边,他感到浑身疼痛,走不了路。王逸翔回忆道:“以前妈妈从来没有打过我,这次多亏乡亲求情,才捡了条命。”
不久,他投奔在上海的亲戚,在当时的闸北区的一所小学上学,那时,当地不少房子被炸毁,弄堂里住着一些日本的随军家属。王逸翔说,看到路上有日本人,他们都不敢经过,宁可迟到,因为他们看不起中国人。在街上遇到日本军人,没有鞠躬,有时便会遭来一顿拳打脚踢。“这些少年时的遭遇是段屈辱的经历,真是亡国不如奴啊。”王逸翔感慨道。
记住历史,全身心创作
16岁那年,王逸翔来到镇江谋生,从此在镇定居。一开始在一家私营木号当学徒,新中国成立后,他到国有企业工作,主要从事木材的调运工作。
1991年王逸翔退休,他参加了市老年大学的学习,一学就是23年,一直不愿离开。因为小时候字写得不错,写字成了他的爱好。他在老年大学主攻书法,跟老师系统学习楷、行、隶等诸种书体,老师说他有悟性,增添了他写字的信心。六年后,他又一个书体一个书体的学习,提升自己的水平。看到甲骨文写的人少,他便全力以赴攻下来。后来,他成了市老年书画协会、市老干部书画协会的理事,在圈子里小有名气。“有次一幅《百寿图》还随市赛珍珠研究会一起到美国展出呢。”他颇为高兴地说。
“退休前是个病秧子,每年住院两次。学习书法后,曾经15年没有住院。”王逸翔说。前不久,为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他想到自己小时候的遭遇,满怀激情,便想着用甲骨文写下他的心里话。为了集这诗文中的字,他花了一个月,翻阅各种资料。又用了五天时间,全身心地写字,由于过度疲劳,他还晕倒过一次。
拿着作品的王逸翔说,比较儿时的那段历史,晚年可谓幸福安康。在镇江近70年,看到城市的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特别期待山水花园城市早点到来。同时,他希望用这幅作品提醒大家,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千万不要忘记过去的那段历史!
(记者 沈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