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6版:B2 语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01版
封面导读

第002版
封2 生活家

第003版
A1 要闻
 
标题导航
只缘身在此“诗”中
人面桃花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5年7月2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只缘身在此“诗”中

  诗是人类最美的语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流传至今,诗歌始终是气韵生动的血脉。这也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光大的精神财富。

  然而,相对其他文体,诗歌是较难阅读的文学形式,许多人能读懂小说、散文、戏剧,却读不懂诗。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历史久远,习俗和语言风格发生了变化;可能是诗歌有着固有的格式,难以贯通;可能是高度凝练和多处用典,很难理解……

  诗是诗人感悟生活、凝聚意象、升华并创造意境,终以语言将具体而真切的意象表达出来的文学形式。陆机《文赋》中谈到 “诗缘情而绮靡”意为:诗歌因情而生,所以要有“精妙之言”。简而言之,诗歌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之下的情感产物。所以要努力寻找诗歌的情眼,努力营造诗歌的氛围,让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中,感受诗人的喜怒哀乐,实现情境式答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谓情境式答题是指学生在答题过程中,结合平时上课教师的情境式教学,营造一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并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场景,引起学生自身与诗歌作者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诗歌内容,准确答题。

  学生的情境式答题来源于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的情境式教学。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诗歌作者的内心世界,理解诗歌作者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在这其中,主要要做好两个方面:一是技巧式引导。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有的放矢,采用冥想式、诵读式、音乐式和营造现场式等形式,促使学生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情感世界。二是分类式引导。这种方式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老师事先做大量工作。老师应将著名诗人和诗歌作品进行分类,将诗歌作者的人生经历进行阶段划分。譬如婉约诗词和豪放诗词的代表作和代表诗人,加以解析,如柳永和苏轼作品,同时将不符合其风格的作品选择出来加以讲解。再譬如,李后主的诗歌作品的前后风格的不同,要加以评析。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对诗歌流派和作者风格进行分辨,从而在诗歌答题时迅速找到坐标。

  在具体的答题过程中,学生要做到三个方面的层次递进。

  首先,要展开联想,再现画面。庄子有言:“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以真情打动人,真情感方有真意象,从而彰显诗歌中的魔力情趣。

  

  例如:

  

  

  

  

  

  

  

  

  

  

  题目:这首词是怎样描绘和烘托龙舟竞渡的场面和气氛的?试作具体分析。

  这个题目要求学生对竞渡场面进行描绘和烘托,而如果在品味时不带入真情融入诗歌的话,则很难描绘。因此我们可以联想到端午节赛龙舟或者奥运会的划船、赛艇等项目,这些场面我们都很熟悉,再结合本词,我们不难想象出:诸多竞渡的船只冲破浩渺烟波向前竞发,有红的旗帜、绿的杨柳、白茫茫的烟波、金碧的楼台、飘扬的锦标;还有鼓声、欢呼声震天动地;竞渡者的紧张行动、群众的热烈情绪、胜利健儿充满喜悦的表情等等,无不历历在目。再结合答题要求,从表现手法上看,采用的是多角度描写即色彩、声音、人物三方面,答案很容易就可以写出来。

  

  例如:2009年上海卷    

  

  

  

  

  

  

  

  

  

  

  

  

  

  [注]觉:醒。

  题目: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

  本诗如果不去想象营造画面则很容易受到第一句的影响而误认为是因孤独寂寞而引发的思乡之情,很自然地被最后一句所干扰。而如果我们试着去想象这样一幅画面:晨光初照,屋室通明,早衙鼓正开始咚咚地敲响,大概是天气转暖,大地变得潮湿的缘故,那台阶贪睡的小狗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似乎是在向人们报告美好的天气到来,催促人们早早起来,以春宵佐以美酒,开怀畅饮,一醉方休,次日早晨有头重脚轻的感觉,早春气候,脱去冬衣会令人焕然一新,轻松爽快;夜间因没有乡梦撩人愁思,睡醒后心境空明,暗示出诗人的身心已经完全被春天的气息所感染,他又迎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此题答案也信手拈来。

  其次,结合题目、注释等提示信息,汲取精要,铺陈蓄势。在高考考场中我们要尽可能快速地汲取信息,了解诗歌的大体内容。诗歌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优美的音乐性,诗人情感隐含着生命的节律是通过诗歌的音乐节奏来表现的,所以我们要通过有声的语言有感情地诵读,走进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从而传达出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例如:2008年安徽卷

  

  

  

  

  

  

  

  

  

  

  

  

  

  

  [注] 1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五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2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3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题目:(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本题我们就必须要结合题目和注释才能在考场上更准确更快速的帮助我们理解。由注释我们知道作者是抗元斗争中的一名将才,铮铮铁骨。而题目则为“小孤山”很自然的我们就知道这是托物言志的手法,结合我们所学的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还有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的思想感情已经不言而喻。再结合诗歌给我们创设的情境:诗人深深感到天地之间是那样的凄清寂寞,孤苦无依。但诗人并未就此消沉气馁,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却表达了也要“坚如猛士敌场立”,也要“江山有此障狂澜”、也要英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诗中亦含抗元将帅匮乏,孤苦无依壮志难酬故国难复的隐痛,但诗人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一洗国破家亡之痛,而发为激越凄厉之音。

  再次,诗歌情景点染、墨淡意浓,而读者则要情境渲染、流光溢彩。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个特定景物以进行描绘而表现出特定的境界和情调,他展现给我们读者的是一幅立体感很强的画面,目的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对于我们读者也只有“临其境”或“入其境”才能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感情。

  

  例如:2008年山东卷      

  

  

  

  

  

  

  

  

  

  

  [注]捻,捋取捻弄。

  题目:(1)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2)“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本题我们可以试着想象一下,在《红楼梦》中“葬花吟”曲调的背景音乐之下我们看到:飘零凋落的花瓣已经铺满了园间小路,池水上涨已与岸齐平了,时间分明已进入残节令了,天气乍晴乍雨,晴朗的天空,突然会下起小雨,说晴不晴,说阴不阴,小雨似在逗弄晴天一样。再听枝头杜鹃鸟儿,传来声声“不如归去”,泣血啼唤,多么令人伤感。总括一句“无奈春归”,其无可奈何之情,已在上述描写中得到充分表现。词的下片,写她独自一人登上冒出柳树枝头的画楼,斜倚栏杆,手捻花枝。她面对春归景色,正在慨叹春光速人易老,感伤人生离多聚少,青春白白流逝。她信手捻着花枝儿,一会儿又放下花枝,默默无语上视天空,弄晴的小雨也不下了,只见远处一道残阳从云缝露出来,把霞辉洒在她满是愁容的脸上。她心中的“恨”有谁能理解呢?

  总之,情境式答题是教师平时情境式教学思想在答题过程中的具体体现,这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认真领会老师的教学思想;在平时的答题过程中,认真揣摩答题技巧。唯有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踏实领会互动交流,最终实现教学相长,在享受诗歌美的同时答出最佳答案。

  (省镇江一中 朱海燕)

  《减字木兰花·竞渡》

  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

  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小孤山

  谢枋得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早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