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7版:A5 江花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01版
封面导读

第002版
封2 生活家

第003版
A1 要闻
 
标题导航
焦山碑林赏读苏轼墨宝
麦土
镇江方言解义
12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5年3月22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焦山碑林赏读苏轼墨宝
■文/沈伯素

  镇江焦山碑林,素有“江南第一碑林”之称。碑林内珍藏着历代碑刻四百多块。这些镶嵌在回廊亭阁之间的碑刻,无论从史料上看,还是从书法、雕刻方面评价,都堪称精品,有极高的文物、艺术价值。除了被誉为“大字之祖”的《瘗鹤铭》外,位于碑林东南一侧展室内那幅苏轼“题文同墨竹跋”墨迹石刻,亦应算作稀世之宝了。

  该墨迹石刻原文是《石室先生画竹赞并叙》:“与可,文翁之后也。蜀人,犹以石室名其家,而与可自谓笑笑先生,盖可谓与道皆逝,不留于物者也。顾尝好画竹,客有赞之者曰:‘先生间居,独笑不已,问安所笑,笑我非尔,物之相物,我、尔一也。先生又笑,笑所笑者,笑笑之余,以竹发妙,竹亦得风,夭然而笑。眉山苏轼”。此文突出了一虚一实的笑和竹,短小精悍,已收入《苏轼集·卷九十四》。现存石刻“谓笑笑先生”前面的二十余字已经遗佚。但就现存文字墨迹来说,仍极具赏读价值。

  首先,欣赏苏轼书法之精湛与造意。

  此碑苏轼墨迹,字字丰润,笔笔水灵。墨宝纯朴自然,妩媚天真。这几十个字绝对充满娟秀的韵味,变化自然,率真天成,毫无狂怪做作之嫌。墨宝撇捺遒劲,轻重错落。一个“我”字,比“先生”两字还要大上几倍!字体大小悬殊之大,苏轼书法可谓独树一帜。碑中总计有九个“笑”字,可以从中看到变化之美妙。难怪苏轼曾说过:“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其次,了解苏轼与文同关系之亲密。

  文同,字与可,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早在熙宁三年三月,文同知太常礼院兼编修时,苏文二人就开始了亲密交往。二人都是爱竹之人,不仅爱竹,而且咏竹、画竹,都推崇竹子的君子之风。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文同更是画竹的行家里手。苏轼在自己的居舍种了竹子,文同以墨画竹,称竹为君,把自己的堂屋取名为“墨君堂”。二人经常书信往来、用诗文唱和。苏轼的绘画理论自成体系,主张“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说“与可之于竹石枯木,真可谓得其理者矣”,并提出“胸有成竹”的理论,即“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这是苏轼描写文同所画的偃竹,也可以理解为文同是胸有成竹理论的实践者。可以说“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是苏文共同创立的,也可以理解为他们共创了湖州墨竹派的理论。

  第三,学习苏轼短文之翻新出奇。

  《石室先生画竹赞并叙》全文总共只有96个字,字字玑珠,读来令人感到文同“独笑不已”的笑,是一种恬淡自适的笑。就像他所画之竹。这既是苏轼对文与可自号笑笑先生的理解,也是对他谦谦君子之风的赞誉。苏轼称“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文说》)苏轼评介文同的这一精短佳作,不正是他的散文善于翻新出奇的绝好说明?

  静下心来赏读苏轼焦山碑林墨宝,犹如欣赏大自然美景,心旷神怡;更像接受导师的教诲,沐浴了知识,陶冶了情操。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