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7版:江花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01版
封面导读

第002版
生活家

第003版
头版
 
标题导航
送汤
尘封天主街
11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5年2月1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送汤
■文/张明军

  “行船走马三分命,大肚子女人命一分”,过去里下河农村妇女生养都是在家里,接生婆叫“姥娘”,几乎都是上了岁数的老妪。汪曾祺先生小说《陈小手》中的主人公就是一个姥娘,只是他是个男人。在里下河农村从来没有听说过有男的做姥娘的。

  生养孩子有一套严格的“规矩”,姥娘一到,立即到房里查看宫口,如果孩子快露顶了,她会吩咐主家马上烧一大锅开水,将她自己带来的唯一的工具——一把大号的剪刀反复烧煮,同时将毛巾、脚盆、细棉布、毛边纸等所需物品准备好。女人生孩子的房间窗户紧闭、密不透风,房间里除了产妇,就是姥娘和产妇的婆婆,后者是打下手的。孩子落地“哇”的一声新啼,不多会,婆婆会出来告诉家人是男是女。随后,一脸疲倦的姥娘在料理完大人和给新生儿“洗生”后才出房给家主道喜。第一个进去看孩子的必须是产妇的丈夫,这里有谁第一眼看孩子孩子就像谁的说法。不懂规矩心急的姑娘抢着进去看宝宝的,要被骂成“马叉丫头”。

  如果是头胎或碰到“忤生”(即脚先出来倒着出生)的,姥娘往往会要求主家赶快再请一位姥娘,一是给自己壮胆,二是便于商量。一个能接“忤生”儿的姥娘是很让人信赖的。也有产妇自己接生的,用牙齿咬断脐带,这个孩子的乳名多半就叫“咬脐”。“咬脐”的妈妈被说成是“侉婆娘”,这其中也有对她勇气的敬佩。接生的姥娘并没有报酬,最多也就是娃娃办满月酒的时候请吃一顿饭。

  孩子出生后,产妇的丈夫要到妻子的娘家和亲朋好友处报喜:送鸡蛋。鸡蛋的数目都是奇数,最少的是三个,最多的是十三个,视主家与其亲密度而定。但如果收到七个或七个以上鸡蛋的,就必须备礼前往看望产妇,此谓之“送汤”。收到七个以下鸡蛋的是不必送汤的,只是图个欢喜账。

  接到报喜的信息后,娘家人就要准备“汤篮子”了。一个“坐月子”的产妇要吃好多只鸡,但送汤并不要抓两只老母鸡去,这和城里送月子礼必须送老母鸡的做法不相同。

  那时的“汤篮子”就四样东西:二斤红糖、二斤猪肉、二斤馓子和一定数量的黄烧饼。前三样的数量是相对固定的,但烧饼的数量要看送汤人家的家境。最少得三十六个,最多也不要超过六十六个,图个六六大顺的吉兆。东西放在大号竹篮子里,猪肉上要用红纸条贴上,谓之“挂红”,也是图个“顺序”。产妇如果有几个兄弟,妯娌几个就要商量了,什么时候到油面店定烧饼、馓子,烧饼要定多少个。里下河人对数字是很敏感和讲究的,太少了拿不出手,她们得为小姑子争脸。太多了也不好,不但有打肿脸充胖子的嫌疑,还要防止被人误解为小姑子生养不顺利、身体难以调养复原。商量的结果多半是对应自己的家境数字往多再靠一点,每个兄弟家准备的数量一样多。

  送汤是女人的事,妯娌几个梳洗打扮一番,穿上出门的新衣服。她们轮流挑着“汤篮子”,到了小姑的庄上,总不免有人问到谁家,更有妇女们会根据对“汤篮子”轻重的揣摩估算出多少个烧饼而议论一番。听到人家叽叽喳喳的赞叹声,妯娌几个充满了骄傲和自豪,走路更有精神了。

  舅母们来送汤是大事,做婆婆的要亲自迎接。放下“汤篮子”,她们看望小姑子和小宝宝,婆婆则立即到灶房烧蛋茶。招待送汤的是泡一大碗烧饼馓子,里面加几个“蛋瘪子”。这些烧饼馓子有的是婆家的,有的是从舅母们的“汤篮子”里现取的,均无大碍。

  娘家人来送汤对产妇来说是极有面子的事,“汤篮子”越多越得意。每次有人到村子里来送汤,左邻右舍的妇女们会来围观,半大的孩子们也特别喜欢来看热闹。每到此时,做婆婆的也总会从“汤篮子”里拿出一些,给每个孩子一小把馓子或撅半个黄烧饼,嘴里还会不住地嘟哝:“舅母带得太多了,吃不掉呢”,一脸的喜色。

  送汤一般不留宿,临行前,嫂子们除了交代小姑子注意事项,还会特地和姑子的婆婆客气一番:自家的小姑有不到的地方请婆婆原谅,麻烦婆婆多费心照顾好大人小孩。这只是一种态度,是送汤的舅母们必须具备的应有之义。

  插画/郑海仑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