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4版:江花俗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01版
封1

第002版
封2

第0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本味”,镇江菜肴的精髓(下)
老镇江的戏园子
戏说西游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4年12月28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镇江的戏园子
■文/任德发

  在还没有广播电视的年代,戏园子是重要的文化场所。当年,扬剧、淮剧是镇江戏园子舞台上常见的剧种,偶有京剧团到来则会备受欢迎。镇江人称京剧为“大戏”,这时全城戏迷会奔走相告,演出时场子内外热闹非凡。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镇江城西地区是全市的商贸中心,人口密集,热闹繁华,文化活动活跃,集中了全市大部分戏园子。现今电力路国税大厦南侧,王家巷小学一带有过一家“共舞台”戏园,孩提时代我曾随父母在那看过一出淮剧《白兔记》。记忆中,扬剧名角高秀英在那演出的《鸿雁传书》、《百岁挂帅》倾倒了无数镇江戏迷。宝安新街北段与狮子街之间的戏园子是“新舞台”,它的建筑特别简陋,草房顶盖在竹篱笆墙上,再涂以烂泥石灰。戏园子对面的墙上时时贴满广告,上面写着演出角色的名字、剧情简介内容。戏园子的竹篱笆墙外就是住户的院子,于是免不了被顽童抠出小洞。包括我在内,都从中偷享过看戏的快乐。这种破坏,可放人进去看几分钟收场戏和演员谢幕。这是我们“小把戏”的快乐时光,有时候遇到和善些的大爷大伯,只要嘴甜一些就能滑进去。凭着这短短的时间,我认识了不少红胡子黑胡子白胡子红脸白脸大花脸,回到家中常常炫耀自夸这些剧中人物的名字。可惜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新舞台”毁于一场大火,后来听说原班人马又到朝阳楼宝盖路南侧重盖了个戏园子,取名“大众剧场”,设施一样简陋。

  成立于解放前的“黄金剧场”在迎江路东边,也是个设施较为简陋的戏园子,观众多为在镇务工经商的外地人。上世纪五十年代工人俱乐部成立后,人们常在俱乐部礼堂开会、演戏、放电影、搞文艺活动,“黄金剧场”渐渐冷落最后关门大吉。工人俱乐部改建后,礼堂扩建成影剧院,成为当时镇江较为现代化的一个。

  大西路中段还有家“大舞台”,两层楼矗立在大西路南侧,规模大、音响效果好,解放初期改建成大华电影院。我一生中看过的电影,有一半以上是在这儿看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它再次改成了影剧院,但也没有演过什么戏。

  规模设施较为正规、完善,戏又演得多的是人民街的“解放剧场”。它是一座上下两层的建筑,建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做过百货市场、赌场,后改建成戏园子。因开张之际正值日寇投降,故冠名“复兴大戏院”。它曾接待过上海滩的笑星韩来根,京剧名角荀慧生、尚小云等。新中国成立后,它又更名为“解放剧场”,装潢设施进一步完善,成为全市戏园子的龙头老大,专门负责接待名角和省级剧团来演出。京剧名角盖叫天、奚啸伯、周信芳,淮剧名角筱文艳,扬剧名角高秀英,上海沪剧团、越剧团、省锡剧团等,都曾使其成为当时全市的中心话题。盖叫天的“武松”、奚啸伯的“将相和”、周信芳的“追韩信”、高秀英的“百岁挂帅”、筱文艳的“秦香莲”以及金运贵、筱荣贵演的“梁祝”,都曾给镇江戏迷们留下深刻印象。每次到解放剧场看戏,一进门都会被一排排、一张张戏剧名角的油彩剧照吸引,开演后掌声、喝彩声、欢呼声更是持续不断。

  伯先公园的五卅演讲厅也是个剧场型的建筑,过去也常有演出。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这里演过几场歌剧《江姐》,“红岩上,红梅开……”的歌声飘遍了古城。

  在广播、电视的大发展后,戏园子萎缩了,但我总忘不了戏园子里的那股热闹劲,那人气、那“热”气、那股欢乐和愉快。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