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6版:A14江花·专栏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01版
A1封面导读

第002版
封2生活家·发布

第003版
A1头版
 
标题导航
掌心中的父亲■文/庐山
画谱里的翻刻之作■文/寥风斋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4年11月23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掌心中的父亲■文/庐山

  夜深沉,天空飘洒着如丝的细雨。子夜,我怀抱着父亲的骨灰走出家门,沿着老人的生活轨迹去实现他的遗愿。

  十七岁之前,父亲在青云门的一个大杂院成长。这里是父亲出生的地方,儿时家庭的贫困伴随着他长大,正是这捉襟见肘的日子让父亲格外地珍惜读书的机会。然而即便是这种粝食粗衣的生活也没能维持到他初中毕业。父亲不得不前往上海投亲靠友学徒为生。

  他曾就读于位于鼓楼岗的镇江师范学校,揣测着父亲可能走过的道路,我开始洒下他的骨灰。父亲生前常念叨起这段求学生涯,两小无猜的小伙伴以及知识的海洋给他带来的让他终生难以忘怀的快乐。

  接着我去到滨江大道,缓步走上栈桥,在浩瀚的长江里寻找着父亲的安息地。

  远处的江面一片漆黑,一波一波的浪头冲击着桥桩。借着风光带路灯的光线,近处的江面泛着略呈紫色的灰黄。冷风飕飕裹挟着溅起的浪花扑上桥面,平添了几分凄凉。万籁俱寂,环顾四周不见一个人影。全然不见平日那些散步的、垂钓的、谈情说爱的温馨情景。我在漫长的栈桥上踽踽独行。行至祭江亭下,发现此处是栈桥伸向江面最为突出的部位。我觉得这里应该是最合适的地方了:既有祭江亭作为标识日后容易辨认,且又靠近宽阔的水面。

  粉末状的骨灰从我的指缝间流出,飘向水面,融入长江。这时我突然想起死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祖父。祖父的遗骸一半安葬在栗子山,一半也洒入了长江。只是当年的行事方式不一样。那时的做法是将骨灰和面粉捏成团,租用了一条小船划到江心投进长江的。民间的说法是死者来生会长成一个貌似潘安的美男子。这样的仪式寄托着生者哀思,也多少带来了几分慰藉和心理期许。

  江水在脚下呜咽,我仿佛看到父亲自由的灵魂与游鱼一同嬉戏,没有了烦恼,远离了尘世的喧嚣,无忧无虑地在波峰浪谷间驰骋、欢笑。大江东去,浩浩荡荡,一泻千里融进无边无际的海洋。

  父亲的骨灰从指缝间流过。掌心的父亲是那么的亲切。是他给予我生命,带我来到了这个世界,是他的辛劳和教诲让我在这个世界上找到了自己生活的目标。这一刻我丝毫没有觉得父亲的离去,而是温暖地感受到父亲那舐犊情深的拥抱。我真切地听到他心脏的跳动,看到他那柔情似水的目光。

  常言道 ,人上了年纪,那些陈年往事时不时会清晰地浮现出来。父亲的习惯是,每每晚餐之后会将我们兄妹召至他身旁。我和小妹戏称为“听爸爸讲那过去的事情”。父亲讲他的工作,他的同事和亲友,有一次还神往地回忆起他那情窦初开的经历。他说,“八·一三” 淞沪会战爆发后,他随着逃难的百姓涌向大后方。在难民潮中,邂逅了一位清秀的女子。同是天涯沦落人,兵荒马乱年月的相扶相携令彼此间产生了懵懂的好感。进入四川后开始二人还偶尔见面,后来父亲考进了武汉大学,两人从此失去了联系。解放后一个偶然的机会父亲得知那女子的兄长竟然是大名鼎鼎的作家汪曾祺。父亲甚至天真地希望我能帮他打听一下对方的下落。八十多年前发生的故事早已如梦似烟,何处去觅佳人踪迹?

  耄耋之年的父亲十分恋旧。闲谈之中不时流露出对他曾经长期工作过的地方那份眷恋。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灵光的闪现”,抑或竟是对身后事的嘱托。父亲仙逝后我们兄妹揣摩着,竭尽全力地去完成老人的“遗愿”:在北京,在镇江,在重庆,将父亲的骨灰洒在了他曾留下足迹的地方。重庆《新华日报》旧址现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遥想当年那可歌可泣的艰难岁月,我们将父亲的牵挂留在了他曾为之奋斗的报社大门外。

  我将最后一把骨灰洒在我的门前,让我得以每天与父亲的灵魂为伴;再抹一点在我的书柜里,让老人家每天能看到我的工作状态。

  斯人已去,但我始终感觉父亲并未走远,仿佛仍在我身边。

  其实父亲并没有离开,只是去到一个称作“天堂”的地方休憩、漫游。九十四年的人生老人家委实有点累了,在那凤凰瑶池正好将息一番。

  江水在脚下呜咽,我仿佛看到父亲自由的灵魂与游鱼一同嬉戏,没有了烦恼,远离了尘世的喧嚣,无忧无虑地在波峰浪谷间驰骋、欢笑。大江东去,浩浩荡荡,一泻千里融进无边无际的海洋。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