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7版:A15 小山楼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01版
封面导读

第003版
A1 要闻

第004版
A2 践行核心价值观 全民共创文明城
 
标题导航
对门的孩子■文/玉生烟
在不安的世界安静的活■文/文靖
酷暑徒步新安江(二)■文/朱凯生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4年9月28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酷暑徒步新安江(二)■文/朱凯生

  终于到了南源口。南源口位于两江交汇之处,这个村子曾是水上徽杭古道上的一个重要码头。我们到达时,不少孩子在岸边玩耍,村妇在河边洗衣。江边有一凉亭,亭边杨柳依依,秀竹丛丛,沿岸的古宅和石驳岸都很整齐。可以看出,建南源口大桥前,这里曾经是一个水陆码头,灯火繁华。尽管过去了一个又一个年代,我们依然觉得那些徽州老宅还是那么耐看,那么别有韵味。只是,现在江面上往来着不少挖沙船,机器轰鸣,大煞风景。

  我们在南源口大桥下面找了一块空地做饭,水足饭饱之后,过河后沿着江边行走,终于在傍晚时分到达卖花渔村。

  这个村子位于新安江南岸沟谷腹地,海拔200多米,四周高,中间低,形成一个小盆地。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是生产盆景植物的沃土。村民介绍说,该村村形如鱼,村头尖尖,状如鱼嘴;村腰渐宽,状如鱼肚;村脚房屋向两翼展开,如鱼的剪刀尾。村人姓洪,喻水汹涌,鱼得水则生机盎然,故在鱼字边加三点水,称渔村。又因村民以种花、培制花桩、制作盆景为业,卖花为生,遂称“卖花渔村”,是徽派盆景的主要产地。

  我们进村时遇到一位头发花白的瘦高个老汉,他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带我们去住宿。在这个村子里,每个农家院落里都摆满了盆景,户户都有树桩,各种各样高低错落的花木将庭园装扮得犹如公园一般,走进他们的庭院,就像进入一个盆景的世界,天井里,屋顶上,阳台上,到处都是树桩盆景。

  孩子们稀奇地看这看那,我们几个大人忙着做饭。瘦高个老汉姓吕,已经61岁了,早年在工程兵部队服役,身板硬朗,是个热心肠。他把他妹妹的空院子打开,让我们进去扎营。我们将院子的水泥地浇上水,降低温度,买了些蔬菜准备做饭,我还去村头的小店买了啤酒、冰棍等食品。在村里,见到一个精瘦的汉子卖煎熟的臭豆腐, 20块只要两元钱,味道好极了,我毫不犹豫地买下了所有的煎豆腐,儿子觉得好吃,一个人吃了大半。我去隔壁邻居家要了饮用水,还讨了点食油和盐,村民很友善,我们要什么就给什么。一位老奶奶和一个大学生还各送来一瓶开水,说你们走了一天,累得很,喝点热水吧。我问吕老汉,孩子们走了一天,都很累,能不能到你们家里洗个热水澡?他立即说没问题。于是安排五个孩子洗澡,后来我们四个大人也都去洗了热水澡,那真叫一个舒服。回想这情景,深感乡民淳朴善良。

  我们的那些炊事装备引起了村民尤其是孩子的好奇,他们围着我朋友,看他手脚麻利地做饭。这时候,村书记和村长都来了,热情而遗憾地说,村子条件有限,接待工作没做好,希望客人原谅。我是做农村工作的,问了不少有关农民收入的问题,村书记说,历史上他们村出产的盆景多次作为贡品进京,因为盆景由新安江渔船运出,以至于后人将之称为卖花渔村,作为徽州树桩盆景的发源地,已有数百年历史。村中从事盆景行业的农户,收入多的可达10万元,去年人均收入接近5000元(此时全国农民人均收入3587元,镇江6626元)。我知道,对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来说,人均收入达到这个数,很不容易,不禁为他们取得的成绩而高兴。他们表示,要建一个接待站,搞好服务,让全国各地都知道他们卖花渔村。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