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4版:江花·俗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01版
封1

第002版
我们的节日·中秋

第0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母亲的月饼
母校·老师·青春
中秋月故乡情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4年9月7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母校·老师·青春
■文/林小敏

  十四岁那年夏秋之交,我们跨进了镇中。

  菁菁校园,整齐划一军营般的校舍,宽阔的操场,喧闹的饭厅,校园一隅高高耸立的水塔,以及环绕四周的灌溉渠和农田绿荫,都使我们耳目一新。校园中心的几块黑板报图文并茂,让我们驻足流连。而清晨操场上早锻炼的身影,晚上大礼堂飘出《长征组歌》的合唱,都构成了母校清新独特的校园文化,在我们的记忆中永远温馨。

  教我们语文的王联元老师文采斐然,经常在课余给我们介绍文学作品中的精彩章节,还组织班会让我给大家介绍课外阅读的体会,而我由于疏懒,发言时结结巴巴、语无伦次,这让我每每忆起都觉惭愧。王老师和其他老师联合署名“花红原”的诗文是同学们的最爱。那篇《电影〈英雄儿女〉观后感——十六字令》曾吸引我在黑板报前一遍遍咏吟。

  教我们俄语的翁启天老师课堂上永远充满激情,常带着我们一起忘情地大声朗读。情绪高昂时,他常常前臂内收至肩窝处,竖起大拇指还耸起肩,那姿势我至今难忘。为了让我们进入俄语学习环境,翁老师给大家起了俄文名字,让我们猜俄语谜语,教我们唱俄语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些都是那时候学会的。

  同样难忘的还有虽然身材娇小但能量很大的谢亚琴老师;一口南京话,眼神温柔的贾瑞萱老师;身体瘦弱,细声细气,但教学很认真的张蓉老师;如邻家兄长般亲切和蔼的周方明老师以及手把手教我投掷,让我这个体育盲“劳卫制”终于过关的周家信老师……五十年来,母校老师的音容笑貌从来不曾忘记,因为,他们的心血和汗水灿烂了我那几年的青春岁月。

  诗人汪国真说:“既然你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当年,我们班只有十五位女同学,她们有的少年老成,善体人意,有的聪慧灵巧,多才多艺,还有的学习勤奋体育也很棒。虽然命运之舟将我们载向了不同的地方,但这段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也一直是我珍藏至今的美好回忆。

  1966年初夏,正常的学习生活戛然而止,我们只能离开母校,风雨兼程。如今,也许母校已无旧迹可寻,但在母校镇中读书的那段岁月依旧在我们身上打下了无法抹去的印记,我们也依然记得我们十四岁时的母校。我知道,无论在哪儿,无论走多远,无论时光如何改变了我们的容颜,都改变不了我们对母校的祝福和依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