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4版:江花·俗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01版
封1

第002版
我们的节日·中秋

第0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母亲的月饼
母校·老师·青春
中秋月故乡情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4年9月7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母亲的月饼
■文/佘殿福
插画/郑海仑

  中秋节快到了,超市里又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月饼,苏式的,广式的,配了各种馅料,形成不同的口味。母亲做的月饼是像蒸馒头一样蒸出来的,馅料只有糖和芝麻盐两种味道。虽说市场上销售的月饼味道都不错,但过几天基本上就想不起了。而母亲做的月饼,那味道在我离开家乡二十多年后,还依然清晰。

  我的老家在豫北平原的一个村子里。村子在当地不算小,是一个集镇,颇为热闹。每年中秋快到时,集镇上就会有月饼卖。月饼都是当地人自己做的,有的还现场加工,虽然同现在的月饼不能相提并论,可与母亲蒸馒头般蒸出的月饼比已是很不错的美食。由于兄弟姐妹较多且都还年幼,劳动力不多,家里从生产队分得的东西较少,日子过得很紧巴。因此记忆中,父母从未买过月饼,每到中秋节母亲总是自己动手做。

  隔壁邻居是本家远房的堂姐,堂姐在供销社当会计,全家都是商品粮户口,在村里属于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当时,市场还不繁荣,蔬菜等农产品市场上卖的不多,我家常把自留地里产的一些蔬菜、红薯等送给堂姐家,逢中秋和春节,堂姐家则礼尚往来给我家送上几块从集镇上买的月饼和几个苹果。

  虽然有堂姐送的几块月饼,也明白集镇上卖的月饼比母亲做的月饼好吃,可毕竟不多,母亲还是要自己做一些。做月饼需要用模子印。模子不是家家都有,一条街就那么一个,大家共用,从这家传到那家。母亲忙着发面团揉面,姐姐大我几岁能帮母亲做事,我则承担起拿月饼模子的“重任”。整个街道基本上都是一个家族的人,不是喊大爷就是喊叔叔,串起门来比较方便,我也很乐意。只是要做月饼的人家较多,很少一下子就能拿到模子,往往到二伯家里拿模子时,模子已到了四叔家,赶到四叔家时,正好又被三婶家拿走了,不跑上几家是不行的。模子用一块长约二十公分的方木块做成,一侧被凿成一个圆洞,沿圆洞雕刻了齿轮花纹,圆洞的底面也就是模子的正面,决定着做出来的月饼的脸面,雕刻有比较讲究的图案,有嫦娥奔月或吴刚伐桂,都是和月亮有关的。把包了糖或芝麻盐的面团放在模子里印一下再倒出来,月饼坯子就有了。坯子上的花纹是清晰的,可蒸的过程中坯子会膨胀,出锅时已“胖”得不行,花纹已模糊不清了。

  其实对小孩来说,花纹清晰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月饼中间的那点糖。盘子一样大的月饼,小孩们通常是不会从边上一口一口吃的,总是先把月饼掰开,迫不及待地把中间有糖的部分咬上一口,享受那不常有的甜蜜感觉。

  母亲做的月饼,除包了点糖或芝麻盐,与馒头在实质上没有多大区别。那时年纪小,不知道中秋节为什么要做月饼,可在那物质贫乏的年代,为了月饼中那一点点糖,我总是非常期盼中秋节,期盼母亲做月饼。参军后很少有机会在家过中秋节,也看不到母亲做月饼了。随着日子的好转,超市里有各种各样的月饼,我们几个兄弟姐妹先后有了自己的家,每到中秋都会给母亲送月饼,母亲也不再做月饼了。

  有次回家过中秋节,同母亲谈起做月饼的往事,问她月饼模子可还在。母亲淡淡地说,你们几个送的月饼都吃不完,哪还要做月饼,月饼模子早就不知道流落到哪了。母亲还说,中秋吃月饼图的是家人团圆,自己做还是买都一样。

  母亲说得轻描淡写,但姐姐告诉过我,二哥很小就长年在外做工,母亲每年都做月饼是期盼哥哥早点回家。就是后来日子好了,不需要在家做月饼了,因为我一直当兵在外,母亲还是坚持做,直到姐姐和哥哥们反复劝说才作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