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3版:江花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01版
封1

第003版
要闻

第004版
看点
 
标题导航
镇江
方言解义
风景是孤独的
他为第二故乡营造了八条街巷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4年8月31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为第二故乡营造了八条街巷
■文/朱同

  晚清至民国初,外地旅镇客商常年有两千之多,他们当中一些人在古城定居,创业之余,还为古城街巷的规划营造作出自己的贡献。上世纪初广肇公所掌门人卓翼堂便是其中突出的一位。

  卓翼堂是孙中山先生的同乡挚友,1918年孙中山第三次到访镇江,曾在广肇公所发表演讲并下榻一夜。据公所留存至今的碑石所记,卓氏被商界赞为“好义急公”之人。他不仅给镇江带来了正宗广货,带来了中国商人最初与洋人打交道的经验,还给古城留下一笔不可移动的物质文化遗产,那就是以伯先路广肇公所为圆心,半径600米范围的八条街巷:

  ▲吉庆里  位于京畿路北侧,长73米,现已整旧如故,出新为统一的两层三进砖木结构民居。

  ▲寿康里  连结大龙王巷和大夫桥,长148米。

  ▲吉康里  连结大龙王巷和魏同兴巷,长124米,巷口石刻拱门和巷内11处民居现被列入“老城区不可移动文物”。

  ▲吉安里  连结小街和染坊巷,长74米。

  ▲东长安里  连结小街和伯先路,长131米。

  ▲吉瑞里  位于小码头街中段,长100米,巷口有“1914”石额。

  ▲德安里  位于小码头街西端,长50米,建有江南特色的小型四合院。

  ▲利商街  连结西津渡街和长江路,长192米。民国时期镇江最大最有影响的建材制造销售商“润大木号”,以及镇江史上首家机器制造企业“永泰机械制造局”,均开设于此。

  这八条街巷,除了利商街为小码头片区典型的近代工商业街外,其余皆为普通民居,借用当下说法是“经济适用房”,质朴而不简陋,其中一些百年老屋近年挂上了晚清或民国“优秀民居”的牌子。巷头造有拱券式门楼,德安里、吉瑞里、吉康里三条巷子的门楼至今保存完好。这些门楼当年供小巷值班打更人员使用,除了邻里守望保一方平安的实际功能外,也维护着当时中低收入住家的脸面和尊严。尤其是德安里巷口门楼,以红砖发券呈弧形状作装饰线,又以方形砖柱作承重,中西合璧美轮美奂,实为我市近代巷楼的精品,引来西津渡中外游客注目。

  从地名角度看,利商街直接点破了卓氏有心扶植民族工商业的抱负和宗旨,1977年一度改称利群巷,四年后又恢复利商街原称,这是尊重历史,尊重卓氏本初营造此街的意愿。另外七条民居小巷,也都是卓氏定名:通名皆用“里”,反映了卓氏恪守传统的一面;专名则以吉、瑞、寿、康、安称之,映射出卓氏对第二故乡普通民众的美好祝愿。这些小巷的文化底蕴深厚,有待我们进一步挖掘。这里仅举一例,为增添小巷居民生活乐趣,卓氏以自己的影响力助吉康里开办“吉康书场”。这家书场虽藏小巷深处,后来竟吸引了诸多评话大师竞相献艺,如康《三国》、王《水浒》、余《清风闸》等。据我市扬州评话省级传承人黄俊章听父辈讲,上世纪20年代该书场竟挂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中山遗言堂联,为全省书场绝无仅有。

  卓翼堂生卒年代不详,去世后是魂归南粤故里,还是如同其他一些旅镇粤商葬于本市广东山庄,不甚了了。不过最近读到牛荟先生翻译的挪威商人罗斯姆森所著《中国商人》一书片断,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与卓翼堂的距离,在洋人笔下卓氏竟是这样的——

  “1913年,我的买办被调走了,来了一个新人——卓翼堂。卓和大多数买办一样,是广东人,但他在镇江已经住了很长时间。他很瘦,长着鹰钩鼻子(原注:在中国人当中不常见),他的眼睛小而明亮,他的举止轻快而敏捷。他是已婚男人,有两个妻子两个小妾,孩子多得他只能叫出其中几个的名字,他记住的方法还真天才。第一个妻子生的三个独生子叫他们的名字,其他的都叫序号。”

  看来这位洋商还是少见多怪,所谓“叫序号”,不就是镇江人叫惯的“小七子、小八子”一类嘛。与卓翼堂同时期的,还有一位名叫朱中孚的浙江客商,也应当被我们记住。他在镇江经营煤铁和药业,发了点小财,捐资助建牌湾街、小营盘、中华里和宝盖路上的商团操场,以及横跨中华路古运河的洋浮桥。他去世后,市民们在镇屏山为他立了一块纪念碑,这块碑现由焦山碑林收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