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3版:江花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01版
封面导读

第002版
封2生活家·发布

第003版
要闻首页
 
标题导航
迎江路:古城最早的“马路”
骆驼之旅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4年8月10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迎江路:古城最早的“马路”
■文/朱同

  马路,顾名思义是供车马行走的道路。尽管中国古籍偶有马路一说,但作为道路通名,则始于近代中国七个城市的英租界。英国工程师马卡丹于18世纪设计了一种路中偏高便于排水、用碎石或沥青铺就的道路,世人称为马卡丹路。在华英租界被压缩成音译兼意译的汉语双音词:马路。

  近代镇江最早的马路,出现在1861年始建的银山门英租界,共四条:大马路(又称怡和马路,1927年后改称银山门马路,1949年再改称迎江路);二马路(位于美孚火油公司大楼北侧);三马路(二马路斜对面,后封闭);四马路(稍后称江边马路)。其中,大马路纵贯租界南北,长214米,是古城最早铺设下水管道的沥青马路。

  迎江路(大马路)最重要最丰富的历史遗存,当为保存完好的六处租界建筑:1、美孚火油公司(1954年改造成镇江工人俱乐部),2、怡和洋行(上世纪50年代用作地方国营友谊服装厂主楼),3、工部局大楼(租界行政机关和巡捕房所在),4、税务司公馆(租界时期镇江海关最重要设施),5、德士古火油公司(从长江路原钛白粉厂整体移建),6、亚细亚火油公司(后曾用作长江旅社,现为市民间艺术馆)。再加上毗邻的英美领事馆,就构成一个相当规模的租界建筑群体,其集中程度之高,门类之齐全,保存之完好,风格之统一(大体为“东印度式”),是我国曾设有英租界的另外6座城市(上海、汉口、天津、九江、广州和厦门)无法比肩的。要研究旧中国的租界史,也许只有在镇江迎江路,才能触摸到一个比较完整的最后的标本。

  尽管西津渡景区在迎江路西侧设置“鉴园”,但许多中外游客似乎并不知晓这里有大片英租界建筑实体存在,更遑论其独特的历史审美价值。一些租界建筑或关门闲置,或租出成餐饮场所,是对迎江路历史文化资源的极大浪费。笔者建议,利用其中一幢建筑或两个楼层,开建“镇江英租界历史展示馆”,它可以展示如下内容:

  ▲英租界缘起——第一次鸦片战争扬子江战役即镇江抗英保卫战;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

  ▲1861年镇江英租界的勘察、签约,租界的扩张。

  ▲镇江口岸的开放,鸦片输入及长江中下游“洋油”垄断市场。

  ▲租界的“治外法权”,对华人的歧视。

  ▲设在租界被洋人把持的镇江海关。

  ▲1889年震惊中外的“火烧洋楼”事件。

  ▲中外文化的碰撞交流,长江流域最早女校(按:崇实女中最早开设在迎江路)。

  ▲1927年镇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后租界时期镇江民族工商业的兴起;租界与老城之间大片商业区的形成。“紫石英号事件”——帝国主义炮舰外交的最终失败。

  我市档案馆保存着相当丰富的英租界史料,本地文史学者对英租界的研究成果也可圈可点,如果这个展示馆得以建立,定能丰富西津渡景区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将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中外学者研究中国租界史的交流平台。

  直到解放初期,迎江路还是十分热闹的。以工人俱乐部为旗舰,加上灯光球场、溜冰场和工人影剧院,迎江路成了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全市职工文体活动中心。周边的黄金大戏院、大众剧场和大众游乐场,也是普通居民欣赏扬剧淮剧评话的好去处。

  如今,迎江路北端东侧,西津音乐厅及实验剧场正在拔地而起,该项目投资1亿元,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待明年竣工后将成为迎江路的新地标。从效果图看,该建筑与租界老房子风格一致,高高的罗马古柱,拱顶门窗,外墙以灰砖为主以红砖勾勒线条。

  最后回到“马路”话题,随着英租界消亡,以“马路”为道路通名也渐行渐远。民国时期除了一条江边马路外,伯先路和永安路均旧称南马路。现在市区只有一条“马路”,即新西门桥至小孟湖的新马路,1912年(民国元年)所建,算是镇江地名史上唯一仅存的“马路化石”,不妨永久保留。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