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3版:A11 江花·行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01版
封一

第002版
封二

第003版
A1 首页
 
标题导航
记忆中的花香
中华路菜场的旧时光
水往上流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4年7月13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华路菜场的旧时光
■文/王晓明

  中华路是我市的一条老马路,全长不足1公里,因西临江边码头而兴盛繁华, 中华路最大的特色就是“大菜市”。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以中华路菜场为中心的菜市向西可延伸至天主街口,向北连绵到京口闸农贸市场,新鲜蔬菜、鸡鸭鱼肉各类副食品样样都有,当之无愧被称为镇江的“大菜市”。

  名闻遐迩的中华路菜场无论从经营规模、场地、还是供应品种、上市量等方面,都绝对是蔬菜公司所属的菜场中的龙头老大。与中华路交会的小街小巷甚多,有大杨家巷、小杨家巷、又新街、老新街等,纵横交错的二十多条街巷住户稠密,居民买菜非常方便,出门便走进了菜市场。

  计划供应时期国营菜场是主体,那时每天天刚蒙蒙亮,中华路菜场内外人声鼎沸,马路两边停满了厂矿、部队、机关、学校的食堂、饭店、招待所拉菜的卡车、三轮货车,还有数不清的自行车排了好几行。菜场未开门,人们就排起了长队,有的用半截砖头、坏篮子、破筐等占据位置。越是冬季蔬菜供应越紧张,排队的大多是妇女、老人和小孩,睡眼惺忪地在寒风中等待,不时打着哈欠、跺着脚。一开门人们便蜂拥而入,大人喊,小孩叫,原来的排队顺序已不算数,又须重新组合。这时的菜场人来人往、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斩(剁)肉声、报价声、上菜声、叫喊声响成一片,奏响了菜场早市特有的的交响曲。

  菜场分蔬菜、肉类、水产、禽蛋、豆制品、咸干柜等好几个柜组,上世纪八十年代还开设过百货柜,其中蔬菜组规模最大,分好几个柜台,菜按品种从草包、大网兜倒进大筐,秋冬季要想吃青菜、芹菜、菠菜等新鲜蔬菜就得起早排队,每人限购五斤,卖完为止。一到九十点钟就只剩下了蔫头耷脑的萝卜、土豆、洋葱、皮头菜等,还有拣剩下卖相不好的黄芽菜和包菜。

  肉案子前往往早早就排起了长龙,肉案子上挂着一爿爿猪肉,卖肉的售货员身着皮围裙,袖子卷得老高,威风凛凛地站在大树墩子做的砧板前边斩肉,边发问:要前蹄、后腿、肋条、还是五花肉?手起刀落一块肉已经斩下来了。猪肝、猪心、腰子等猪内脏难见踪影,基本上是“内部供应”。三年自然灾害时每人每月定量凭票供应二两猪肉, 猪肉是人们最渴望得到的食材。

  豆制品柜一箱箱豆腐热气腾腾,还有大小干子、百叶、素鸡、面筋、蒲包干等。夏天兼卖凉粉、粉皮。豆制品可以配百菜,营养丰富,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因而柜台前总是挤满了人。每逢节日还增加供应粉丝、油豆腐果、油面筋泡等。

  菜场外西侧红砖砌的房子是水产门市部,大多供应的是鲢鱼、青鱼和草鱼等。秋季也供应螃蟹,当时可并非奢侈品,仅七角多钱一斤,一般是下午来货,大家拿着各式各样的钢精锅或有盖子的菜篮排队等待,往往要排个把小时才能买到。春节还计划供应带鱼,那绝对是过年餐桌上的一道好菜。节前邻居们就互相打听:“带鱼买了吗?”“今天的带鱼蛮宽的。”人们排完长队,心满意足地买回一捆捆带鱼,洗好晾干,到了晚上家家的主妇在煤球炉上煎带鱼,空气中散发出一阵阵诱人的香味,孩子们不时探头探脑张望,嬉皮笑脸的将一块煎好的带鱼放到嘴里,连声说好吃,大人笑着骂一声:“馋猫,当心烫着嘴。”

  改革开放后菜市更加繁荣,中华路菜场外向西向北的沿路摆满了菜担子,新鲜的蔬菜、活蹦乱跳的鱼虾,装在半人高的竹篓里的鸡蛋等一个挨着一个,一眼望不到头,他们有郊区的菜农、菜贩,其中有不少人是一大早从江对面坐船赶过来的。买菜的家庭主妇们穿行于菜担之间,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他们挑挑拣拣“讨价还价”谈斤论刀,嘈杂之声不绝于耳,沿街摆摊也有卖野鸭、野兔、河蚌、螺蛳、田鸡的,剃头、拔牙、打竹板卖鼠药的,叮叮当当卖菜刀的,都见缝插针的在路边设摊, 有的还搭篷撑伞占据位置,使整条马路拥挤不堪。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客轮停航,江边码头逐步拆除,南来北往的客商改走陆路,中华路上的店铺日趋萧条。因修建山巷广场和新开马路,中华路的一批老街巷,如:砖瓦巷、老新街、狮子街、宝安新街等已不复存在,不少居民为改善居住条件也搬离中华路。随着江河汇项目的启动,中华路北侧经营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华路菜场完成了它的使命,与周围鳞次栉比、纵横交错的许多老街巷一道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