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4版:A12江花·专栏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01版
封面导读

第002版
封2现场

第003版
A1首页
 
标题导航
有个叫“大汖”的地方■文/庐山
虚虚实实,奇正之道■文/习斌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4年6月29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虚虚实实,奇正之道■文/习斌

  稗海习得

  真的感谢古代那些杰出的军事家们,为我们留下了这么多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案例。这是冷兵器时代,所独有的巨大的精神财富。

  “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这句话很多人耳熟能详。此话出自《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檀公指的是南朝名将檀道济,相传他著有《檀公三十六计》,已经佚失。传至今天的“三十六计”,编于何时,出自何人之手,已是无从考证。不过,这“三十六计”却是集中了古代历代兵家的智慧,体现了卓越的军事思想和战争经验。

  “三十六计”的第一计乃“瞒天过海”。所谓瞒天过海,指用伪装手段迷惑甚至欺骗对方,等对方放松警惕后,采取突然袭击,出奇制胜。隋开皇年间,隋文帝派大军讨伐南面的陈国,大将贺若弼兵袭京口的经过,就充分体现了“瞒天过海”的妙处。

  贺若弼将大军驻扎长江岸边后,与驻守京口的陈兵隔江相峙。贺若弼这时使出了几个“损招”。据正史记载,贺若弼将军中的老马卖掉,大量购买陈朝的船只,买到手后,将这些船只偷偷藏起来,然后买来五六十只小破船,停在河岸边。陈军窥探得知后,以为隋军没有渡江的船只。此外,贺若弼命令沿江驻守的兵士交接班时,一定要聚集到岸边,大举旗帜,营幕遍野。开始一两次,江对岸的陈军见了,以为隋军要大举过江,赶紧调集军队加强戒备。但几次一来,发现这只是兵士交接班,也就习以为常,疏于防备了。贺若弼还经常率士卒沿江打猎,人欢马叫,十分热闹。渐渐的,不管江对岸有什么大动静,陈军都不在意了。

  施放这么一通“烟幕弹”后,开皇九年(589年)正月初一,贺若弼突举大军,渡江而来,向京口发起了进攻。此时的陈军已经被彻底麻痹了,直至隋军渡过长江,方始发觉。仅仅六天之后,京口就被攻陷,南徐州刺史黄恪沦为了阶下囚。

  兵法有云:虚虚实实,奇正之道,讲的即是这样的道理。薄薄一册“三十六计”,尽管充满着诡谲,充满着奸诈,但背后蕴藏着的智慧力量,怎能不令人折服?

  实施计谋,就好像双方在玩跷跷板,要想打破原本的平衡,需要一方失重。很多计谋能够得逞,并不仅仅取决于自己是不是技高一筹,很多时候还需要对方的配合。在这幕大戏之中,必须双方都是演员。

  熟悉《三国演义》的读者,对“群英会蒋干中计”,肯定会津津乐道。周瑜的表演真是太精彩,太到位了,把自己的老同学蒋干搞得如坠梦中,不知不觉便中了计。蒋干盗来伪造的书信,素来多疑的曹操遂杀掉了水军统帅、降将蔡瑁、张允。试想一下,如果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曹操哪会这么容易就堕入周瑜设的局?

  提起“反间计”,很多人会想起袁崇焕的冤死。正是皇太极巧施反间计,致使崇祯皇帝错杀袁崇焕,大大加速了明朝的灭亡。这真是“亲者痛,仇者快”。很多时候,施行“反间计”能如此轻易得手,皆是捕捉到了人性中猜忌、多疑的弱点,设使双方的信任基础太过脆弱,一有风吹草动,便会分崩离析。

  行兵打仗,很多时候需要兵行险招。像诸葛亮巧使“空城计”,就令人不得不叹为观止了。置之死地而后生,这需要怎样的一颗强大心脏!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诸葛亮和司马懿真可谓是棋逢对手,如果不是基于足够的了解和洞彻,冒冒失失兵行险招,很可能招来的会是满盘皆输。行军打仗不是纸上谈兵,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纵然熟读兵书,胸有丘壑,如若不能相时而动,便利行事,往往终是棋差一着。

  围魏救赵、金蝉脱壳、暗度陈仓、假道伐虢……真的感谢古代那些杰出的军事家们,为我们留下了这么多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案例。这是冷兵器时代,所独有的巨大的精神财富。

  掩卷之余,有时却想,行军打仗的将军巧施妙计,称得上是大智慧,但我们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如此这般,是不是也能称得上睿智呢?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浑水摸鱼、借刀杀人……看看“三十六计”里的这些计谋,很多时候难道不是我们身边活生生上演的事实吗?人生是需要大智慧的,但却不需要小聪明。大智慧和小聪明可能仅仅差之毫厘,但却是谬之千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