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4版:A12江花·专栏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01版
封面导读

第002版
封2现场

第003版
A1首页
 
标题导航
有个叫“大汖”的地方■文/庐山
虚虚实实,奇正之道■文/习斌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4年6月29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个叫“大汖”的地方■文/庐山

  匡庐水

  全国类似大汖这样的村落何止千计。没有一个地方政府不希望将历史的厚重和价值奉献给世人。然而又有几个地方真正做到了保护性重现呢?

  “赵氏孤儿”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春秋时期晋景公年间,权臣屠岸贾袭杀了忠烈名门赵朔等全家老小,唯一漏网的是赵朔妻子。赵朔毙命后,忠烈的门客程婴以自己襁褓中的婴儿换下了赵朔妻子刚分娩的婴儿赵武,从而眼睁睁地看着亲生儿子死在了乱刀之下。

  此后,程婴与赵武来到了山高谷深的盂山隐居起来。十五年过去,赵氏孤儿终于成长为顶天立地的汉子,并一举翦灭了屠岸贾。

  程婴与赵武避乱的盂山现在叫做“藏山”,二人藏身的山洞则叫做“藏洞”。本文将说到的“大汖” 距“藏山”咫尺之遥,同属太行山脉。之所以在这里要提到赵氏孤儿的藏匿之地,不外是因为它与“大汖”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大汖村距今约有1500多年历史,专家称,该村落北魏时期就已存在。据传,历史上曾有一位马姓朝廷大臣避难躲进大山,修建了这处村落。此后不知什么原因举族人丁又消失得无影无踪。到了元末明初,有一个姓韩的青年从洪洞来到盂县,无意中走进了这个无人居住的村落,自此在这里安了家,成了大汖人的祖先,所以如今的村民都姓韩。上世纪90年代尚有300多口人的大汖村,现今只剩下17个常住村民。外界的推崇使这座被称之为“深山里的布达拉宫”的村子令人神往。是故,当我捕捉到这一信息的第一时间便迫不及待地赶了过去。

  大汖村隶属于山西盂县梁家寨乡,从县城驱车前往大约80公里车程。然而那进山的路远比想象中困难得多。峭崖陡壁,盘曲坎坷的山路边就是阴森可怖的峡谷。你不得不叹服那位逃难大臣的眼光,竟然选中这么一处所在构筑避难所。不难想见,当初在踩踏出羊肠小道之前要进到这深山里是何等的艰辛。我们的座驾马力十足,居然还开了三四十分钟才到达村口。抗战期间新四军曾以大汖村为粮库和军火库。我在想,那300多个小鬼子是如何做到进山偷袭的呢?何况还烧毁了170多间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

  最初,村庄建造在半山腰的一整块平坦的山石上。或许是人丁兴旺的缘故,房屋越建越多,于是后砌的房屋便顺着山势层层叠叠地向上发展,两层三层的小楼随之应运而生,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这蔚为壮观的“布达拉宫”。

  大汖村可用以下四“奇”来概括:

  房舍奇——用石头建在石山上;古树奇——石板上生树;道路奇——由先人们在坚硬的石山上生生凿将出来;石佛奇——村里供奉着七尊千年石佛,其中一尊不同时辰重量不一,且相差颇大,专家们至今不得其解。

  甘甜的山泉,石板铺就的村路,从坚硬的石板深处“破石而出”的千年古槐树,自下而上错落有致的石屋——在摄影家的镜头里,大汖村美得叫人心醉。但是说实话,近处观察,亲身体会,仍不免令人心生一种苍凉:摇摇欲坠,断壁残垣,诉说着辉煌的同时显示出更多的是一种无奈。

  17个常住村民中,最小的也近花甲之年,年长者则已过耄耋,就连村口指挥停车的村民亦已六十有余。那三人合抱的老槐树下,盘坐着神情淡定的老人。那神情仿佛告诉游人:看吧,就这样了。抓紧时间看吧,再过几年可能什么都没了。老人们坚守着,那是因为故土难离,年轻娃子们走出大山,那是因为要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哪家姑娘愿意嫁到这深山沟来?村里又有哪个姑娘为了自家的兄弟娶个女人而心甘情愿地走换亲这条路?

  其实老人们每年也都会走出大山,去到在县城里工作或生活的子女家度过漫长的冬季,因为山里委实太冷了。但一俟春暖花开便又会候鸟般回到自己熟悉而亲切的家园。

  随着游人的纷至沓来,山里的农家也顺应潮流赶时髦地经营起餐馆旅社,卖点树上的杏子苹果什么的。然而毕竟山里的资源和劳动力太匱乏,翻来覆去也没啥新鲜玩意可以当做真正意义上的商品了。亮点在于有时眼前也会闪过一两个脚蹬高跟鞋的美女,衣着时尚举止得体。不过别存非分之想,那都是些山外回来探亲的村里姑娘,因为年青人在村里是熬不住的。

  大汖人唯一的生活来源是羊。家家户户都养羊。但他们自己不养,全村人共同出资雇上一两个羊倌。年头上山年尾再把羊赶进村来交给主家。所以大汖男人练就了一手杀羊的绝活。

  一路上,到处看到地方政府开发大汖村的宣传口号和标语。我在想,全国类似大汖这样的村落何止千计。没有一个地方政府不希望将历史的厚重和价值奉献给世人。然而又有几个地方真正做到了保护性重现呢?

  这是一个课题,一个不容忽视而又十分重要的课题。

  怀着几分留恋、几分惋惜的心情离开大汖村后,我又专程去了一趟邻近的大寨。

  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去大寨。一路上一直在琢磨,大寨如今究竟是个啥模样呢?脑子里交替出现着大寨人战天斗地的雄伟画面:那举世闻名的虎头山,那七沟八梁一面坡,那钢筋铁骨铸就的神奇的梯田……

  进入昔阳,离大寨越近越是感受到精神上的鼓舞,历届领导人高瞻远瞩的题词不由得让我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然则平心而论,眼前的大寨与我头脑里根深蒂固的大寨大相径庭:首先扑进眼帘的是“国家AAAA级景区”几个醒目的大字,街道两侧比比皆是饭店、商店字号以及大寨各种人造景观的大幅彩色照片。红瓦砖墙的房舍排列整齐,梯田一片绿色生机,只是与我印象中的“惊心动魄”已相去甚远。

  短暂的停留后我们驱车离去,心中竟生出几分遗憾几分怅然,心里老是在做某些方面的对比。

  眼看轿车即将驶出昔阳城,蓦然间一面横幅出现在窗外:“昔阳无限好……”

  后面的字我未及细看,而且我也根本不想去看,心里只顾嘀咕“昔阳无限好”这句莫名其妙的措辞——

  奇了怪了,昔阳的文化人都他妈干什么去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