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4版:A12江花·专栏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01版
封面导读

第002版
封2要闻

第003版
A1首页
 
标题导航
年度盘点■文/庐山
经眼而过,亦是有缘■文/习斌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4年6月22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年度盘点■文/庐山

  从去年六月份到现在,整整一年过去了。我想我得静下心来把这一年干过的活捋一下了。认真回顾,为的是制定长远目标,以期来年获得好的收成。

  过去一年的光阴在忙忙碌碌中便从身边悄悄溜走了。蓦然回首,那感觉确实是在不经意之间。什么叫日月如梭,这才有了切身的感受。

  书案上堆满厚厚一摞书,那是我过去一年日夜辛劳的结果,粗略一算,竟有近600万字变成了铅字——13本书:《庐山文集》10卷本(上海文艺出版社),长篇小说《李秀成》修订再版本(华夏出版社),主编图书《探索者的足迹》(五洲传播出版社)和《镇江乡土语文读本》(江苏大学出版社)。

  按照预订计划,这个年度原先只打算将自己以往写的东西编选一番,给自己做一个阶段性小结而已。

  其实这项工作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容易。因为2000年之前的稿子全部是手写稿,现在必须重新扫描成电子版方能交付出版社审阅。早在两年前,一位热心的朋友自告奋勇为我承担扫描的任务。他对我说,你只要做好校对修订就行。这可是求之不得的事,我再三表达了由衷的谢意,心中甚感过意不去。岂料扫描效果实在不尽如人意,甚至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2000字的扫描件居然出现几百处错误。于是我不得不另砌炉灶。

  正当我从头开始之际,去年六月接到华夏出版社稿约,希望我将若干年前出版的《忠王李秀成》重新写过,以纳入该社的长篇历史小说系列。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事,我不得不搁下《文集》的筹备工作投入到新一轮的战斗中。出版社稿子要得很急,只给了我三个月的时间。夜以继日的劳作终于如约在国庆节前交稿,此后又花了一个月时间作了一些修改,这才回到了《文集》的轨道。

  不料几年前承诺为朋友编一本书的事恰在这当口提上日程,《文集》不得不再次靠边。由于前期工作比较扎实,加上友人们的通力合作,《探索者的足迹》这本书倒是没费多大事,元旦前便按部就班顺利问世了。

  常言道:好事多磨。此言果然是经验之谈。接踵而至的是上海社会科学院长三角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上海来人说,他们由无锡作家许墨林先生推荐,专程前来拜访,目的是约我编写一本叫做《镇江乡土语文读本》的青少年读物,说着便奉上一本已经出版的长三角其他城市编写的《乡土语文读本》:嘉兴的、湖州的、无锡的等等。他们说,苏州、扬州亦已同时铺开,真诚地希望我能够接手。

  我接过书默默翻阅了一遍,第一感觉是应该不会太缠手,《无锡乡土语文读本》系由墨林兄主编,他一脚长传将皮球踢到我这里,何况人家又风尘仆仆赶到了镇江,夫复何言?

  殊不知看人挑担不吃力,轮到自己方知个中大有学问。原本以为三四个月时间即可告竣的活计,竟然断断续续拖沓了半年之久。而且,倘若没有专家指点,没有辖市区哥们的鼎力相助,真不知道如何交差才是。

  终于长舒了一口气,一头扑进《文集》的校改之中。

  前面说了,《文集》计10卷。前八卷为小说卷,收录了14部长篇小说;第九卷为诗歌散文卷,第十卷为剧本卷。不知怎的,看着这10卷文字,我竟生出了一种恍若隔世的惶惑:这些是我写的吗?以至收到样书好长的一段时间内我都没有去翻动一页,仿佛总被一种心力交瘁的感觉控制着支配着。迷蒙之中我的眼前浮现出一幕幕刻骨铭心的往事。

  我的文学起步是从太平天国题材开始的。那年头提倡深入生活。创作农村或工厂题材作品的作家得去农村或工厂与农民、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演员饰演一个角色也得亲身去体验。不像当下的大多数所谓明星,第一天拿到剧本第二天便能开工。几十集的戏一两个月便可杀青钞票一数走人。太平天国是历史题材,除了整天埋在故纸堆里,还需要有点感性的东西。于是我启程沿着太平军进军的路线开始了体会和探索。当我孤独地跋涉在荒郊野岭的时候,当我食不果腹囊中羞涩的时候……我没有放弃,我咬紧牙关坚持着。

  当我在边远的农村挑灯夜战的时候,当夜间鼠辈横行椽檩上掉下蛇虫的时候,我在这被朋友们称之为“写聊斋的小屋”里熬过了几多春夏秋冬。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一则趣事:有一回在乡下,入夜窗外传来阵阵的蛙鼓和虫鸣,蓦然间我的心海泛起了一阵莫名的烦躁,那感觉能逼得人发疯。我顿时决定回镇江去。那年月出租车尚未普及,私家车大抵也是天方夜谭,打个电话还得跑到街上的供销社去敲门说好话。一个朋友支招说,这好办,打120呗。

  于是救护车呜呜叫着把我这“病号”拉回到城里。

  不停地写,收到的是雪片般飞来的退稿信。然而我始终没有气馁,走火入魔一般。

  我的导师曾有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成千上万的苦行僧中,修成正果者可谓凤毛麟角。他让我务必要有思想准备。我没有回答,只在心里给自己暗暗使劲。

  三十年过去了,所以至今我不敢稍有懈怠。一想起那么多与我同样付出过,甚至其付出远超自己的同辈人,谁能说从独木桥上不幸落水的那些求索者不比我强呢?

  感谢上天的眷顾。因为我是幸运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