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8版:A18江花 专栏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01版
封面

第002版
要闻

第003版
A3关注高考
 
标题导航
屈原之殇联想■文/庐山
凭君写取千茎雪■文/习斌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4年6月8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凭君写取千茎雪■文/习斌

  “凭君写取千茎雪,犹是先朝未死人。”这是大儒王夫之在明亡之后,面对清政府的剃发令,写下的两句诗。这两句诗,反映的是当时江南百姓的反剃发斗争。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岂容毁伤!清政府的剃发令,某种程度上有着征服的意味,他们希望汉族人民通过剃发,永远臣服大清的统治。偏偏有很多汉族士人像王夫之一样,至死也不肯剃发。他们是实实在在的大明遗民,内心深处,心系的仍是早已分崩离析的先朝。

  作为遗民,他们是落寞的,孤独的,但同时也是悲壮的,可歌可泣的。他们已经失去了精神家园,复兴故国的大业,对他们来说太过遥远。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只能将毕生所学、满腔抱负,纵情山水,寄情诗书,以了残生。

  据《明代人物小传》记载,明朝末年,镇江有个诗人名叫谈允谦,和冒辟疆、丁耀亢等名士往来甚密,颇有名声。明亡之后,谈允谦与各地遗民志士多有交往,晚年后回乡从事著述,著有《树萱草堂集》等一批著作。

  像谈允谦这样,能够终身不仕新朝而独善其身者,在遗民里算是比较幸运的了。又有多少人能在历史的漩涡中从容进退,不留遗恨呢?

  孔尚任的一部《桃花扇》,让我们记住了侯朝宗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这部以明清易鼎为历史背景的戏曲,缠绵悱恻,动人肺腑。其事虽未必真,但对人情人性的描写,却是入木三分。明亡之后,侯朝宗整理自己的著作,定名《壮悔堂文集》。一个“悔”字,道尽了心中的多少滋味?为形势所迫,侯朝宗参加了清政府组织的省试。虽然他以最终没有完卷的方式,表示不愿意与清政府合作的决心,但这样的抗争实在有点苍白无力。后来,这便成了侯朝宗的心病,他认为这是自己人生的一大污点。一代才子英年早逝,赍志以没,怎不令人扼腕!

  同样的悲剧,还有大才子吴伟业的仕清。面对清廷的一次次征召,归隐乡间的吴伟业无奈之下同意出仕。尽管只是短短的两年,但却足以令他悔恨终生。“误尽平生是一官,弃家容易变名难。”“浮生所欠止一死,尘世无由识九还。”在笔底心间,处处流淌的都是无尽的追悔。吴伟业病逝前,遗言以僧袍入葬,墓前立一圆石,题曰“诗人吴梅村之墓”。远离了红尘俗世,对他来说,又何尝不是最好的解脱?

  “遗民文化”是颇值得玩味的。其间有太多人性深处的情感,值得细细咀嚼。身逢江山易主,对于有着理想和追求的文化人来说,原本就是一件极悲哀的事情。他们或许做不到像史可法那样壮烈牺牲,或是夏允彝那样投水殉节;也无法像顾炎武、黄宗羲那样入清拒仕,著述以终。但在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着自己的节操和底线。他们或有失节之处,但较之那些期望通过投靠新主而博取荣华富贵者,精神境界自是有上下之别。用“小节有亏,大节无损”这八个字来形容,或许更为恰当。

  除了明末清初,遗民文化最精彩最丰富的历史时期,还有宋末元初。这是两段民族文化融合交锋的乱世。“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两句诗。中原沦陷,异族入侵,对于有着满腔报国热忱的陆游来说,自然希望能看到王师收复中原的一天。可惜的是,王师未能收复中原,南宋的半壁江山却摧毁在蒙古大军的铁蹄之下。这段历史,让我们永远记住一个人的名字——文天祥。

  文天祥慨然赴死,名垂青史。但耐人寻味的是,他的亲弟弟文璧却在元朝做起了官,而且得到了文天祥的同意。这看似矛盾的存在,其实更彰显出人性的真实。文天祥作为大宋丞相,作为反元复宋的精神领袖,他自然有着必死的理由,这便是“全忠”;而对文璧来说,降元做官,却能保全文家血脉,这便是“全孝”。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但文氏兄弟却可以做到,这是怎样的大智慧!但同时,又怎能不令人万千欷歔?

  古语常说“一失足成千古恨”。像仕元的书法名家赵孟頫、仕清的文坛领袖钱谦益,终此余生,心灵均备受煎熬。忠与孝,仕与隐,节与义,正是凡此种种的碰撞,共同交织成人性深处的最强音。人性的果敢、懦弱、慷慨、私欲,常常是杂糅在一起的。面对别人的果敢,别人的慷慨,我们理应钦佩,理应赞赏;但面对别人的懦弱,甚或私欲,或许我们也应该多一点换位,多一分宽容。因为我们必须相信,只要心底还有节操,还有底线,便不容易迷失自己的精神家园。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