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8版:A18江花 专栏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01版
封面

第002版
要闻

第003版
A3关注高考
 
标题导航
屈原之殇联想■文/庐山
凭君写取千茎雪■文/习斌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4年6月8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屈原之殇联想■文/庐山

  屈原被流放后,终日闷闷不乐地行走于江湖。这天披头散发的屈原一路信步,踏歌吟于江浒偶遇一渔夫。渔夫冲神情憔悴形容枯槁的屈原注视良久,惊讶地问道:你不是三闾大夫么?怎么竟沦落到这步田地?屈原叹了口气,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所以被放逐了。渔夫想了想,开导说:通情达变的人挥洒自如,总是努力去适应环境的变化。既然你看清了众人卑鄙龌龊的面目,为什么不随大流推波助澜呢?既然众人都喝醉了,何不趁机蹭点酒糟喝点薄酒呢?何必非得忧国忧民落个流放的下场呢?屈原摇摇头,回答道: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定会掸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会拂去衣服上的尘埃。是故,洁净的身躯怎么能接触污秽的东西呢?我宁可投入湘江葬身鱼腹,哪能让洁白无瑕的玉石蒙受世俗尘埃的玷污呢?渔夫闻言,击桨唱道:沧浪之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脚。渔夫不再搭理屈原,怀着十二分的遗憾自顾逐浪而去。

  以上是《楚辞·渔夫》的意译。全文以渔夫和屈原的对答,表现了两种人生哲学:随遇而安乐天知命与宁可玉碎不为瓦全。须知,洁者自洁,诚可谓出污泥而不染。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亦即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意思。

  屈原却全然不为渔夫苦口婆心的劝导所动,毅然选择了毁灭。

  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了楚国国都郢都。怀着悲愤,屈原留下了绝笔:《怀沙》赋。也就是后人理解的怀抱沙石投水结束了自己六十二岁的生命。

  我想,屈原一定是坦然求死的。老人家并非缚石于身,而是抱石投水。仅此一点便足以说明了老人家内心创剧之深。

  有识之士告诫说:人生来就被赋予了一种权利:选择死亡。但如果因厌世而亡故,那么他的一生将毫无意义。我觉得屈原大夫的死大致就属这种情况。因为他的离世并没有实现他的理想主义的目标。当然更无法改变历史的进程。

  我想,除了屈原先生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外,症结多半在于老人家的患得患失。这一点在他的绝笔《怀沙》赋中便表达得明白无误。

  一言以蔽之,老先生充满了怀才不遇的牢骚。

  不可否认,屈原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虽然不乏振兴楚国的美好愿望,只是空谈似乎多了一点。我觉得,老先生的心智其实并不十分健全。诸如“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之类自我炫耀的表白等等。

  屈原先生的日常打扮是这样的:头戴一顶高高的帽子(高得差点歪倒),上身着荷叶剪裁的上衣,下身穿一条荷花缝制的长裙,浑身散发出花草的袭人香气。如此的扮相只能是吸引眼球的自卑。老先生对香草美人的喜爱几致痴迷的程度——“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说到底,屈原先生始终将自己摆在从属的地位,以香草美人自喻,供君王挑选而已。

  屈原先生的贡献在于为后世留下了《离骚》、《九章》、《天问》等许多不朽篇章。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作为诗歌象征手法的“香草美人”意象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所效仿。

  又过去了200多年,屈原先生的秭归故里出了个了不得的人物——王昭君。《昭君出塞》的故事国人耳熟能详。两位历史人物的共同之处在于“舍生取义”。然屈原先生的凛然之气没有能够挽救楚国灭亡的命运,反倒是弱女子昭君却以一己之力赢得了汉家王朝六十余年的太平。两人同样是为国分忧,效果却大相径庭。

  每每读史,我不免为西施、昭君、貂蝉和杨玉环这四大绝色美女的命运所叹息。后两位的下场且不去说它,但西施和昭君委实称得上彪炳青史的帼国侠女。

  我想,西施也许并不甘愿肩负那沉重的“和亲”使命。但这位弱女子却作出了以大局为重的抉择。唐代许多文人大都有我上述那种猜想。白居易就曾虚拟了一段与昭君的对话。昭君甚至托他向皇上转达如下的话语:“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其实昭君远走他乡没准是因“祸”得福,至少他的夫君呼韩邪单于敬之如上宾。而汉武帝那么爱阿娇,甚至许下了“金屋藏娇”的诺言,阿娇最终还不照样被打入冷宫?结论是:皇帝大多朝三暮四,不可信的。亲手把昭君送给匈奴的汉元帝大概也是这种货色。

  然则这位远离故国的弱女子夜静更深之际更多的是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设身处地,我能够体味到她的惆怅。

  如今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背倚大青山面向滚滚黄河湍流有一座高高的坟冢,冢上芳草茂盛、终年长绿,当地人称之为“青冢”。汉家女昭君便长眠于此。

  同样,世人也铭记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先生。每年的端午,人们都会兴高采烈地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无论大伙是否真的在纪念老先生,屈原这个名字仍深深镌刻于中华大地。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