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7版:A17 行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01版
封面导读

第003版
A3 要闻

第004版
A4 看点
 
标题导航
风筝的记忆
藏在白云深处
刻骨铭心的
伤指经历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4年5月4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藏在白云深处
■文/杨莹

  一条铺满落叶的小径弯弯曲曲向白云峰的山脚延伸,两侧是葱茏繁茂的树木带,黛青灌木点缀着山坡黄褐岩石,散落山间的断壁残垣,苔痕深深的破败处却又长出茂盛的杂草,昭示着生命的迹象。这里就是白云观的遗址了。

  远处,高高的山崖上,隐约可见苍翠的树影,松软轻逸的白云在山腰飘来飘去,如同灵魂飞升,让我瞬间联想到那个脱朝服挂神武门,辞官归隐茅山,满腹经纶,不出山门却在指点江山的陶弘景来。齐梁时期的陶弘景,博学多才,圆通谦谨,不仅能书善画通琴棋,还精通三教精典,对天文、功算、地理、医学、化学等都有研究。梁武帝对陶弘景格外厚爱,每逢吉凶未卜或军国大事都要与他商讨,还把太子萧统(昭明太子)送到茅山就读,拜陶弘景为师。一时间,由京城通往茅山的山道上,华盖飘飘,马蹄声声,如《南史》中记载:“即位后,恩礼逾笃,书问不绝,冠盖相望”,时人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

  在茅山隐居的四十五年里,陶弘景除了潜心研究道教教义和授经法弟子以外,还遍植松树、采撷草药。一片翠竹,一抹远山,一溪清流,一缕云烟,都让他诗意无穷。他在清风明月间抚琴听鹤,听松涛阵阵;在青山绿水间坐看云起,在山林之美中沐浴性灵,体验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梁武帝多次请他出山辅政都遭其拒绝,遂问:“山中何所有?卿何恋而不返?”陶弘景写下了著名的《答诏问》回复梁武帝:“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宋代绍兴年间(1131—1162)建造的白云观,原名叫“白云崇福观”, 属“全真龙门”正宗,与茅山的“五观”共习传“全真派”。曾经因虚静真人王景温自华知宫退居结庐于此而出名。当时的白云观规模很大。观内的灵官殿后有一个表台,台的东面是道士生活起居的场所,西面建有经堂楼、扶祈楼、玉皇殿、太元宝殿、祠堂等建筑五十余间,传说北京的白云观曾以这里为蓝本,可见当时之盛况。

  白云观的名气遂越来越响,长年累月都有人来隐居修炼。1916年,康有为来到茅山,为母亲劳氏选择迁葬茔地。他在入选的几处坟地进行比较,认为茅山是风水宝地,最后在白云观附近的青龙山脚下选中了一块坟地,并刻石吊唁,立在他母亲坟墓的东侧,悼文很长,历叙了自己半世曲折的生平,以及“戊戌变法”的经过。1938年,日军几次进犯白云观,残忍地杀害了李明达、严明正等五名道士,并放火烧毁道观。抗战胜利后,才在原址上重新建了十间房屋。只可惜,康有为母亲的墓又在“文革”中被毁,碑被人运往“白云观”西的西园村当作机耕路桥板石,辗转了数度春秋后,才回到了茅山道院。

  康有为在母亲迁葬之后,曾住在茅山白云观的北楼守孝三年。三年来,他与观内道士共同劳作,研习经文。直到1953年,茅山组织农业合作社才将观中房屋拆除,康有为住的北楼自然也没有了,他在北楼读书写字,闲敲棋子参禅悟道的景象也只能存于想象中了。

  在山路上走着,不时听到汩汩的水声,仿佛从高往低潺潺而流。循着那水声,远远看到一方古井台,有一株紫藤像是从井壁里升出;待走到近处,才看清被各类树木和山石包围的小溪,正缓慢地流过井台。古井看上去有年代了,井口长满了青苔,伸头一探,必须适应一小会儿的黑暗。投一颗小石子进去,半天才听见声响,让人难以想象,它曾经是那么的清冽丰沛。康有为,甚至更早的宋代道士曾在这里汲水生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