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1版:B5 专栏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01版
封面导读

第002版
封2 资讯交换站

第003版
A1 头版要闻
 
标题导航
灵空 空灵
户盈罗绮竞豪奢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3年12月9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灵空 空灵

  ■ 文/庐山

  公元897年早春的一天,一支人马风尘仆仆地行进在唐帝国首都长安往太原的官道上。行至沁源境内,队伍取道西北,径往深山老林进发。为首那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便是唐懿宗李漼的第四子李侃,其五弟即时任皇帝唐僖宗李儇。

  唐僖宗李儇与乃父懿宗李漼有许多相似之处。李漼对音乐情有独钟,是个狂热的追星族。倘若一天不听音乐便如坐针毡浑身不自在。儿子李儇则是马球高手,曾扬言若以马球开科取士,他必定稳中状元。一言以蔽之,父子俩不愧为玩家。重要的是这父子二人都是由宦官一手扶上宝座的傀儡皇帝。有鉴于此,李儇觉得有必要将他厚道笃实又颇有人缘的四哥打发出京,委以太原府尹兼充河东节度使重任,免得在宫中晃来晃去碍手绊脚的令人纠结。皇四子李侃是明白人,早已看破红尘索性遁入山中削发为僧。于是便在中途转道灵空山而去。

  由于战乱频仍,李侃方得以离开长安。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唐末的黄巢起义,这座深藏于太岳山腹地的锦绣河山也许还将沉寂若干世纪。

  灵空山方圆百里,中心处三座孤峰突起,如倒置的三只鼎足,最高处海拔近两千米。李侃出家那会这山大约叫凌空山,不知是不是取寂寥幽深之意后人将山名演变为灵空。

  黄巢起义失败后,唐僖宗李儇终于又想起了他的四哥,遂派使臣上山请皇兄返回长安。无奈李侃禅心已定,出于补偿的僖宗皇帝只得在山里大兴土木,修建了一座寺庙供兄长修行。李侃圆寂后,敕封为“先师菩萨”。无独有偶,后来的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居然也曾在此山中避过难,于是宋太宗赵光义便为僖宗皇帝修的那座寺庙赐额“圣寿寺”。寺庙规模不大,前后六进约有殿宇七十余间。小巧而玲珑。

  李侃却对圣寿寺不甚领情。他的诵经处名为“净身窑”。偏偏“净身窑”的选址颇为奇特,让人无限遐想。那地方竟是在一处陡壁的半山腰上,与地面则依靠一架三十二阶的木梯连通,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三晋第一木梯”。数年后李侃圆寂,世人为纪念这位淡泊名利的皇子,在“净身窑”中虔诚地供奉了这位先师菩萨的“包骨肉身像”,遗憾的是后来被破了“四旧”。

  与众多的风景区一样,灵空山也不乏那些似曾相识的景点,诸如“一线天”、“甘露泉”之类大众化的标签。尽管这里的洞穴亦颇具特色,然而我觉得灵空山的吸引力更在于它的险峻。仅圣寿寺周边的景致便可用惊心动魄来形容。寺庙的前方是一道深不见底的峡谷。朔风阵阵,据说竟汇集了十三省的风力于此。正如民谣唱的那样:“一十三省的风啊,一股一股地往上刮 。”横跨山涧架有一座名曰“峦桥”的重檐歇山顶桥梁,其格局类似南方的廊桥,跨度约十米左右的“峦桥”架设于植根两山之间那五六根近两米粗细的松木之上。置身桥上,遥望瀑布飞泻,松涛翻腾,既赏心悦目又不由战战兢兢。其惊险丝毫不亚于大同悬空寺。更为吊诡的是另一处唤做 “仙桥”的去处:刀劈斧削般的两座崖壁相对而立,近在咫尺却又面临脚下的万丈深渊,一条宽不过一米的天然石条撑顶着两壁,仿佛不如是两山便将倾倒一般。 “峦桥”和“仙桥”,一系人为,一系天生,沟通南北 ,贯连三山。令人不得不叹服什么叫匠心独运什么叫鬼斧神工。

  灵空山最值得一提的是那漫山遍野的松树。奇就奇在它的灵性它的生命。灵空山的松树大都有自己的名字。相向而立的两位蔼然老者谓之“二仙传道”;三株直插云天如同香炉里三炷高香般的大树谓之“一炉香”;最负盛名的是历经三千余载沧海桑田的华北第一松“九杆旗”,高约50米,同根而九干,九柱擎天五人难以合围。令人深思的是那株名为“三大王”的松树,雄健、苍劲,孤零零地立着。其实原本它并不孤单,它还有两个兄弟分别叫“大大王”和“二大王”。 当年“山西王”阎锡山修建同蒲铁路时,“大大王”被伐去当了枕木。“二大王”甚是悲伤,不久便郁郁而终。所以,如今的 “三大王” 看上去不免显得失落而沧桑。树本草木,却也一往情深。

  沁源,顾名思义亦即沁水之源。藏在深山人未识的灵空山有如待字闺中的淑女,撩开面纱竟是那么的迷人。

  灵空,空灵!

  《现代汉语词典》对空灵是如是注释的:灵活而不可捉摸。悠游于灵空山中,委实给人以空灵的感受。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