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评议团
田光辉:很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视病人为亲人,让患者有一种温暖的感觉和愉悦的心理,患者有一种被重视和受到尊重的归属感,对社区医院的服务给予了认同,所以在大部分患者心里,还是愿意到“自家”的医院去看病。
周斌:《老小区的树让人“闹心”》这样的事屡见不鲜,其实,修也好、移也罢,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给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希望有关部门、社区和居民之间可以协调一致,早日解决这些困扰。
鲍六志:《搬了家的市民还来“老家”的社区医院》文中描述的医患“和平共处”的温馨场景是那样的亲切自然,居民需要这样的贴心服务,医务人员需要这样的信任和理解,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徐润福:像老小区的树让人“闹心”一类的事情在社区还真不少,解决这类矛盾与问题,既需要管理人员不辞劳苦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也需要全体居民的密切配合、支持,大家都换位思考、都宽容体谅。这类关注民生、反映百姓生活的文章更能赢得读者的关注,更有生命力。
老记评议团
何菁:知道么,亲切、真实、有点趣、和自己的社区生活有点共鸣,我觉得这就是很不错的晚报社区稿件。昨天两篇文章都让我很惊喜,正好都契合了我的这几点感觉。
移不移树,这是很典型的社区里的小矛盾,不在贺家弄社区的读者们也会不由自主地想当个评委,说出自己的意见;而搬了家的市民,还回老社区医院看病,语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社区医院与社区居民的亲密关系。提些意见的话,第一篇作为新闻题材略旧了些,移不移树是社区常有的问题;第二篇如果能提一句该社区医院位于市中心,居民们看病也方便,则更客观全面些。
曹海滨:昨日两位记者写的蹲点稿件《老小区的树让人“闹心”》和《搬了家的市民还来“老家”的社区医院》都是社区常见的事,很少有人把它当作什么大事来对待,但把这些小事做好着实又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记者通过在社区蹲点,把这些常见的小事、难事恰到好处地反映出来,目的是让社区居民、读者了解社区工作的难处,以取得居民、读者的理解和配合,以便把社区的工作做得更好。
陈声秦:用渐入佳境来形容两位年轻记者社区蹲点的过程,应该是准确的。从感人的邻里故事,到不广为人知的社区医院,从社区主任到一草一木,两位记者从社区里挖出不少看似平常,却只有身临其境才有切身感受的新闻稿件。从这个意义上说,蹲点的记者摸索出的一条“老路”依然“柳暗花明”——到基层去,到百姓身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