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今日要闻 时政

潘建成:加快农业提质 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发布时间:2017-02-25 19:05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2016年四季度,中经农业景气指数为101.3点,自2011年四季度达到近几年的高点105.2点以来,呈逐年回落走势,2012年至2015年四季度指数值分别为103.1、102.3、102.7和102.5点。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近几年也呈波动下行走势,2012年至2016年,增速分别为4.5%、3.8%、4.1%、3.9%和3.3%。中经农业景气指数及相关数据的走势均表明,从数量上看,农业很多方面的增长呈持续放缓走势,且预期未来仍将延续温和下行走势。

    历史经验表明,工业、现代服务业的技术构成明显高于农业,且从事工业、服务业劳动者的教育水平或者说人力资本构成明显高于农业,优质资源总是从农业流向工业、服务业,这必然导致农业生产率相对滞后,这其实是世界各国的普遍规律。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已达到一定的台阶,尤其是粮食产量保持了10多年的丰收,农业数量增长放缓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影响并不大。然而,在需求持续升级的当下,农业经济表现出来的突出问题不是总量问题而是结构性矛盾:低端农产品过剩,但高品质农产品供给不足,奶粉之类农产品大量进口,有些品类农产品甚至完全依靠进口;土地规模化应用比重低,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不高,环境代价过大,食品安全问题突出,相关社会诚信问题十分显著等等。

    造成我国农业结构性矛盾的原因众多,从根本上来看,是过去比较多地注重数量而非关注质量的结果。比如过多地关注是否连续多少年丰收,而未真正思考什么叫丰收:是数量增长?还是质量增长?抑或是收益提升、环境改善?只有将农业发展的目标从数量目标向质量效益目标转变,发展模式从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化、规模化增长转变,才能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

    当前,中央和全社会都关注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问题。诚然,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进城务工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日益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增长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农产品消费大国,农业经营依然可以为农民增收提供广阔的空间。然而,在我国市场发生的农民丰产不丰收、“谷贱伤农”现象,很大原因在于农业质量不高,农产品总体价格水平相对较低。过去的2016年,我国农民就遭遇了粮食丰收、粮价下跌的困局。提高农业的发展质量,调整优化农产品结构、品质结构,提升农产品的品牌价值,虽然从数量上看或许没有增长,但农产品价格可以提升;而且由于数量不增,从供求的角度来看,也有利于价格上涨,进而有利于农民增收。

    提高农业质量不仅对农民增收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农村增绿也有着重要的作用。高质量要求高效率,高效率要求降低单位产出的资源环境成本。这就需要摒弃过去依靠大肥大农大水的资源消耗型发展方式,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深入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引导,以科技为支撑,以改革为推动。

    以市场需求为引导,就是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调整农业发展结构,增加市场缺、销路好、质量高的农产品生产,调减滞销品种生产。就当前市场需求发展趋势来看,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提升肉蛋奶供应品质,满足消费者对优质蛋白的需求;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促进杂粮杂豆、蔬菜瓜果、茶叶、花卉、食用菌、中药材和特色养殖等产业提档升级,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改善消费者的饮食结构;实施标准化战略和品牌建设,完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让消费者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以科技为支撑,就是要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提升农业的技术水平和发展质量。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体系一直重点关注提高农产品产量,对农产品质量关注相对较少。今年一号文件提出,适应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新要求,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在创新方向上,应从注重数量为主,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从注重粮食生产为主,向粮经饲统筹和大农业转变;从注重农业种养为主,向种养加、资源环境等全过程全要素转变。在创新重点上,在战略必争的农业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实现率先跨越;在受制于人的现代农业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实现技术跨越;在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技术领域实现集成跨越。

    以改革为推动,就是要改革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完善农业补贴制度,让市场发挥积极作用,让农业生产者真正成为市场经营主体,使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相匹配;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探索建立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进入农业,激活农业生产要素;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和吸引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新等政策措施,激发市场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 潘建成)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步晨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