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秋冬季节,很多城市都会进入“雾霾模式”,雾霾不仅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直接损害,还因雾霾导致的能见度降低而引发交通事故、道路堵塞等,使得人们纷纷“谈霾色变”。可见当下中国,雾霾已经到了非治不可之境地。
其实,雾霾古已有之,而且也不是我们中国的特色,世界上有雾霾的地区并不少,像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都是经过严重的“雾霾期”,才下决心治霾,空气质量最终得以改善。而每年两会临近时,治霾又会成为两会的关注焦点。
依据古往今来的一些治霾经验,比如英国出台的《清洁空气法案》、意大利的“对污染最严重的汽车征税”等等措施,包括国内一些地方采取的“治霾神器”“限制出行”“24小时监测”等,虽然在一定区域、一段时间内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要真正实现“全城无霾”,笔者认为,除了政府主导的“堵”,更加需要政府和社会一起参与的“疏”,疏堵结合,才是真正的“治霾有道”。
首先要鼓励企业自主转型升级。自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传统资源的优势正在逐步下降,如何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挺过“阵痛期”一直都是各级政府头疼的问题。仅靠强制关停、加强督查恐怕只会是“差强人意”,相反如果我们为那些企业想办法、谋思路、出路子,给予适当政策、资金、技术、荣誉等方面的引导和帮扶,鼓励这些企业尽快转型升级,提高产能,降低能耗,实现由制造到“智造”的转变,岂不是既为治霾作贡献,又为企业自身发展谋得新出路?
其次要引导百姓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以更加人性化的方式,让人们自觉地加入到减排抗霾的行动车来,不仅可以达到治霾的效果,还可以让百姓享受到更多的政策红利。比如在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方面,出台对购置低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半、优化公共交通系统等政策措施,让人们感觉到政府的“用心良苦”,大家自然而然会选择低碳绿色出行;而对于秸秆禁烧的问题,如果简单地一禁了之,各级官员疲于奔命,老百姓还不买账。反之,我们紧盯百姓利益,帮群众解决好秸秆利用的问题,可以是还田、制作燃料,又或是生物发电、制造环保建材等,让百姓尝到“甜头”,政府自然就少了一块“石头”。
同时,还要善于利用优势资源。就在去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看似是一个鼓励各地发展特色小镇的文件,实际上这一政策的出台,对于我们治霾同样是一个不可错失的良机。通过特色小镇、乡村生态旅游的打造,一方面盘活了乡村资源,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减少农村污染源的产生,更吸引了城市里人们来此度假,在节假日减少城市人口和汽车数量,减少污染气体的产生和雾霾的累加效应,还可以放松身心,倡导健康绿色的生活,可谓是一举三得。
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其实就是一种“共赢”的处事方式。这不仅是我们治霾良方,更是我们治国理政的利器。细细想来,我们在从严治党、精准扶贫、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都能看到它的影子,学习之,运用之,我们不仅要“无霾”的生活方式,更加需要一个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美丽中国!
(作者系人民论坛网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