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今年恒顺打酱油的活动地点改至南山北广场。昨天上午7点多,现场早已排起长龙。市民们拎着大桶小桶从全市各处赶来,活动一开始,满场皆飘起酱油香。天气寒冷,阳光明媚,南山北广场让大家提早感受到了红红火火的年味。
凌晨两点就有人排队
上午8点,南山北广场打酱油处的队伍已经排出了一个弯道。现场保安提醒两名拎着空酱油桶的阿姨先去排队领券。两名阿姨看了看蜿蜒的队伍,不禁感叹:“已经来得比较早了,前面还有这么长的队伍,这要等到什么时候啊!”排在前面的人听见后回头,热络地与她们交谈:“你们这个还算早啊,人家四五点就来了!一起慢慢排吧!”
今年恒顺打酱油场地从原来的老厂搬至南山北广场,流程和往年一样,先排队买券,再凭券打酱油。现场人多,但秩序井然。来打酱油的大多是中老年人,每人手里拎着少则三四个,多则八九个空塑料壶,都是有备而来。
现场,一名阿姨站在一排打满酱油的塑料桶边,吸引了过往路人的关注。这位余阿姨介绍,她家住桃花坞,凌晨两点就骑电动车过来排队了,来的时候居然还不是第一个,现场已经有人带着壶在等待。她是第四次来排队打酱油,在老厂区时,曾夜里12点就开始等待。昨天余阿姨一共打了120斤酱油,早上8点不到,打完酱油后她站在路边等家人过来运酱油。她的女儿说:“虽然看起来打得多,实际上家里人分分就没有了。第一天的酱油是最好的,可以放一年都不起沫。”她们习惯在春节前把下一年的酱油都打好,因为质量好,价钱也便宜。
今年比往年人气更胜
上午9点,无论是领券的队伍还是等待打酱油的队伍,都已经弯了几道弯。天气严寒,还好阳光非常给力,大家一边等待一边谈笑,还有不少人掏出手机自拍,记录下这个镇江人特有的年俗。
在一个临时搭建的大棚里,12口大缸一字排开,每口大缸里有1000斤酱油,师傅们手拿大木勺子,一下下往酱油桶里灌,忙得不可开交。离着大棚不远处的土丘上竖着大储罐,新鲜的酱油通过管道,源源不断注满酱油缸。
恒顺老工人李书名站在酱油缸边,有条不紊地帮排队市民打酱油。他说:“我打了几十年酱油了,每年都有这么多人过来。说明我们质量是真的好,大家都是奔着质量来的。”
记者在现场看到,恒顺春节特供除了有酱油,还有醋、料酒、麻油、调味品等产品销售,打完酱油的市民得空了就会转一转,顺便带走一些调味品。
恒顺集团销售总监高云海在现场拿着照相机,担任着兼职摄影师。他开心地说道:“本来我们还有点担心改地址后会影响人气,现在看来人气不但没减,反而比往年更旺。往年我们都会销售出300吨-500吨的酱油,今年看来是要超过500吨了。”
“打酱油”是我们特有的民俗文化
上午10点左右,打酱油的大棚内,打扮成“白素贞”和“小青”模样的工作人员也来凑热闹,把现场的气氛掀起了一波小高潮。打酱油的同时,镇江酱醋文化节暨“民俗文化旅游季”也在南山北广场举行。
对很多人来说,“打酱油”可能只是一个网络流行词,而在镇江,“打酱油”已经成为我们特有的民俗文化。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打酱油”又不只是简单的“打酱油”,围绕它还展开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现场,和儿子、女儿一起来打酱油的向阿姨说:“我每年都要来打酱油,家里孩子也都会来帮我拿。一是因为这个特供酱油真的好,再来也是因为习惯了,就像年底要灌香肠、腌咸肉一样。”
现场排队打酱油的大多是中老年人,但记者也发现了两个结伴而来的年轻女孩。她们打扮时尚,一人拎着一个空酱油桶。其中一个介绍:“我们就是来凑热闹的,觉得挺好玩,没想到要排这么长的队。上大学的时候同学就问我,镇江是不是每年都排队打酱油?因为他们都有看新闻。”两个女孩都是90后,她们说自己小时候帮家里人下楼打酱油也是这样打,现在散打酱油已经很少见了。
昨天下午5点记者致电恒顺集团有关负责人了解到,“打酱油”首日,共售出60吨散打酱油,1000多桶3公斤装酱油。往年,首日售出酱油大多在40吨左右,今年销售量有较大的提升。此外,今年的人流量也有显著提升。她认为,这一是源于场地环境的提升,二是源于酱醋文化节知名度的扩散,“除了打酱油,我们还有丰富的活动,打完酱油大家可以买年货、看表演,参与各种惠民活动。”
“打酱油”活动将持续到24日,还没抽出空的市民要抓紧时间了。(记者 王露 通讯员 王娜)摄影 王呈 王娜 王斌
记者感言:
活动结束后,在办公室写稿,同事们听闻有市民凌晨两点就来排队打酱油,纷纷热议。在这个大家都在超市买瓶装酱油的年代,是什么样的动力会让人们在寒冬的深夜去排队打酱油?这位市民在受访时回答得很简单,说是因为打习惯了,而且酱油质量真的很好。
可换个角度去想,如果有人告诉您哪家店的鸡蛋又或是蔬菜质量特别好,您会在零下几度的深夜去排队等候吗?
在外地上大学时,同样有同学看了新闻后不解地问:“为什么你们那儿在年前会排那么长的队打酱油?”言外之意:酱油再好,还不就是酱油?
是啊,我们打的是酱油,但也不光是酱油。
时代发展中,城市日新月异,镇江近年来的变化大家有目共睹。我们建高楼、我们造马路,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在不动声色地守护着这座城市的传统、守护着这座城市的精神。
你问那是什么?也许,它就是那些在寒风中耐心等待的身影,是一勺充满旧时回忆的新鲜酱油,是年轻人对城市传统文化的认可与传承。(王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