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今日要闻 时政

人民日报国纪平文章:推动世界经济迈向包容普惠的新时代——学习习近平主席达沃斯论坛年会开幕式主旨演讲

发布时间:2017-01-19 21:48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华社北京1月18日电 1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国纪平文章:推动世界经济迈向包容普惠的新时代

——学习习近平主席达沃斯论坛年会开幕式主旨演讲

国纪平

瑞士达沃斯,欧洲“最高小镇”竖起2017年“世界经济风向标”。绵延雪峰间,又一次迎接众多全球重量级人物的思想交映、智慧激扬。

1月1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又称“达沃斯论坛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这是中国国家主席的首次达沃斯演讲。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反全球化浪潮逆流涌动之际,国际社会将此次会议视为指引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契机,期待中国“应势而为、勇于担当”,向世界传递共同发展的正能量。

“困扰世界的很多问题,并不是经济全球化造成的”“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我们既要有分析问题的智慧,更要有采取行动的勇气”“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历史是勇敢者创造的”……

在题为《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带去了世界经济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的中国答案,提出了积极引导经济全球化释放正面效应的中国主张,展现了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当今时代全球经济治理重要参与者的决心和信心。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施瓦布誉之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带来了阳光”的重要演讲,世界共同感受到中国将继续作为增长的关键力量引领世界经济、推进全球治理改革。

难忘的2016年,铭记了中国在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亚太经合组织利马会议等诸多国际场合展示的领导智慧,聆听了习近平主席对经济全球化作出的精辟论断。承载新希望的2017年,见证了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论坛年会上就关乎世界大势的关键性问题给出中国答案,再次产生重要影响。

(一)

“世界到底怎么了?”习近平主席的达沃斯之问,道出了世人的困惑。

纷繁万象中,2017年是顶着一连串问号开始的——

英国公投选择退出已经待了43年的欧盟,作为昔日经济一体化标杆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将如何消化这一重大冲击?

曾经的经济全球化推手,最近一次总统竞选中被“向内看”气氛笼罩的美国,即将迎来新任领导者。竞选语言将在多大程度上转换为政策和行动,又将给世界增添哪些不确定性?

欧洲持续上演“投票箱大戏”,反建制、反精英、反移民情绪日益接近主流,老牌发达国家政治生态能否抵挡住瞄准经济全球化的“泄愤式”投票?

跨境贸易与投资持续低迷,贸易壁垒逐步筑高,区域一体化进程横生波折,多国移民政策趋向收紧……种种民粹主义、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迹象频繁显现,如何才能防止极端思潮全面冲击国际合作大局?

浮云缭乱,暗流卷涌,似乎所有问题都与经济全球化相关联。“经济全球化曾经被人们视为阿里巴巴的山洞,现在又被不少人看作潘多拉的盒子”,习近平主席用生动的比喻描述了陷入困境的经济全球化。

30多年前美国学者奥多尔·拉维特初谈“全球化”概念时,正值经济全球化即将把人类社会引入“世界福利最大化”时代。13年前,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所作《世界是平的》一书,改变了许多人对世界的想象,其“预防冲突的金色拱门理论”——任何两个开设了麦当劳门店的国家都不会彼此开战,因为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纽带将胜过战争欲望——无疑折射了那个年代的乐观。

当下,昔日的“乐观”却变成被嘲讽的对象,经济全球化不断遭遇减速带,在世界的许多角落,民众面对未来的忧虑感与不安感明显上升。走到十字路口的经济全球化究竟处于怎样的尴尬和困窘?

战乱、冲突、地区动荡导致的难民危机,金融资本过度逐利、金融监管严重缺失导致的国际金融危机,都被视为经济全球化“惹的祸”。显然,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解决。由此看,如何客观把握经济全球化的“问题一面”,无疑是今天最重要的世界性课题之一。

(二)

端起历史的望远镜去细心观察,中国人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与30多年改革开放的不平凡历程相伴而行。从昔日对“中国的大门要不要打开”的困惑,到今天“中国的大门对世界始终是打开的,不会关上”的坚定承诺,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实践,不仅改变了国家面貌和民族心态,而且为世界提供了一种独特借鉴。

“当年,中国对经济全球化也有过疑虑,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有过忐忑。但是,我们认为,融入世界经济是历史大方向,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如果永远不敢到大海中去经风雨、见世面,总有一天会在大海中溺水而亡。所以,中国勇敢迈向了世界市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呛过水,遇到过漩涡,遇到过风浪,但我们在游泳中学会了游泳。这是正确的战略抉择。” 习近平主席这样概括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性脚步。

这是一段勇毅而智慧的探索历程。一个曾经封闭的经济体,在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过程中,如何才能在紧跟时代步伐的同时,把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如何才能在用好经济全球化有利一面的同时,趋利避害,对其加以有效引导?如何在做大经济“蛋糕”的同时,通过制度安排让更多人受益?没有现成答案,摸着石头过河。进入深水期、攻坚期,敢啃硬骨头。每一步,中国开拓创新,稳中求进。每一步,中国追求共赢,绽放精彩。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接受全球多边贸易制度安排,被视作中国改革开放的里程碑,被视为中国毅然选择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标志。上世纪80年代,中国还是世界上关税税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到2010年1月1日,中国关税总体水平由此前的15.3%降到9.8%,所有产品降税承诺履行完毕,还逐步取消了400多项非关税措施;外贸经营权由“审批制”过渡到“登记制”,自贸试验区建设从无到有,“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加快推广;大规模修改和创制与贸易有关的法律法规,极大改善了国内法律环境,吸引了大量外资和跨国公司。

通过融入经济全球化,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调整中找准定位,成为向开放型经济转型最成功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成功抓住了自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最大货物出口国、第二大货物进口国、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国、最大外汇储备国、最大旅游市场,成为影响世界政治经济版图变化的一个主要因素,国家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开着门,世界能够进入中国,中国也才能走向世界。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不断扩大对外开放,让中国实现了同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从红利分享,到红利互动,再到今天中国开始给予世界更多红利。从国内生产总值贡献率看,2001年中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对全球贡献率为0.53%,2016年这一指标跃升至33.2%。中国已连续3年稳居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地位,成为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预计未来5年,中国进口总额将达到8万亿美元,利用外资总额将达到6000亿美元,对外投资总额将达到7500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达到7亿人次。这将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更充足的资本、更丰富的产品、更宝贵的合作契机。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中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故事已经写入世界历史,其独特经验和思考,成为越来越多国家所重视的“发展智慧”。实践证明,主动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不但能发展壮大自己,而且可以引领世界发展潮流。

(三)

当前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诸多迷思之中,最根本的问题,无疑是经济全球化究竟能否持续。

对此,习近平主席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作出了明确回答:“历史地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造出来的。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

回溯过去几十年来经济全球化演进历程,科学技术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动力,跨国公司全球贸易和投资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全球产业转移和资源重新配置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和标志。今天,人们审视经济全球化未来走向,应该客观看到这三个要素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正因为此,有学者评论指出:“全球化还处于幼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它遭遇的是成长的烦恼,而不是暮年的生命力不再。这不是全球化退场的时刻,这只是从旧的全球化走向新的全球化的转折时刻。”

从发展动向来看,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孕育兴起,国际分工体系加速演变,全球价值链深度重塑,这些都赋予经济全球化新的内涵。不久前,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报告指出,今天跨境宽带数据流量相比2005年增长了45倍。这不仅是信息和观念的交流,而且支撑着巨量的商品、服务、资本和人员往来。更为重要的是,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小型公司、初创企业乃至个人,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门槛大大降低。眼下,约9亿人使用社交网络与朋友或同事跨境交流,约3.6亿人参与跨境电子商务。与此同时,人员跨境流动仍处于增长趋势,并超过全球人口增速,全球大约总计有2.22亿人口生活在出生国以外。

即使从问题导向看,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类问题,也早已离不开“全球化”思维。今天,每一秒钟都是马克思所说“世界历史”中的全球性时刻。一个崭新的世界,倒逼着全球治理的升级,呼唤着世界观念的转变。这也是为什么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发出警告,今日世界的危险之处,在于经济危机引发的短视保护主义反应可以遏止半个世纪以来推动经济发展并使数亿人脱离贫困的经济全球化,但各国面临的诸多问题,不会如一些人所愿改变其“全球”属性。

不畏浮云,极目远望。如果说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教会了我们什么,其中很关键的一条就是,人云亦云地唱衰经济全球化非但无助于解决眼前问题,反而加大解决问题的成本;从历史演进的长远视角着眼,准确把握经济全球化演进的大方向,才能为走出当前困境提供指引。正如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所指出:“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

(四)

当然,选择融入经济全球化,不应该等同于无视反全球化声音始终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事实。为何经济全球化始终难以摆脱质疑之声?当下反全球化思潮在国际上特别是西方国家集中爆发、愈演愈烈,深层原因又是什么?

归根结底,眼前的问题是经济全球化“双刃剑”内在特征的必然结果。

习近平主席把这个道理讲得很清楚:“当世界经济处于下行期的时候,全球经济‘蛋糕’不容易做大,甚至变小了,增长和分配、资本和劳动、效率和公平的矛盾就会更加突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会感受到压力和冲击。反全球化的呼声,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足,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

分析眼下经济全球化遭遇的困境,就必须看到,当前世界经济长期低迷,贫富差距、南北差距问题更加突出。根源何在?习近平主席强调指出了当前经济领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三大突出矛盾:全球增长动能不足,难以支撑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全球经济治理滞后,难以适应世界经济新变化;全球发展失衡,难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这其中,收入分配不平等、发展空间不平衡问题,无疑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一些国家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事实上,如何解决公平公正问题,一直是经济全球化面临的首要难题。研究经济全球化问题的著名学者布兰科·米拉诺维奇曾在10年前以欧洲足球联赛来揭示经济全球化在这方面的弊端。阿森纳、巴塞罗那等大牌球队在全球范围招揽优秀球员,比赛成绩由此得到确保;但是,随着欧洲各大联赛逐渐“全球化”经营,能够跻身欧洲精英行列的球队总数却不断减少,穷国或者小国的球队,几乎再也无法复制布加勒斯特星队(罗马尼亚)、贝尔格莱德红星队(塞尔维亚)曾经的辉煌,赢得欧洲冠军似乎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需要看到的是,当前反全球化、民粹主义思潮在西方国家大行其道,也同政治领域出现的弊端密不可分,经济发展和利益分配出了问题,随后经济问题又被政治化包装和情绪化表达,最终导致社会分裂加剧。在西方一些政治力量看来,“抽象地反对全球化,显然比直面具体的政策问题容易多了”,一些人扯起保护主义旗帜,高喊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口号,甚至到处找替罪羊,无端指责发展成功的国家,试图把民众注意力从国内引向国外。澳大利亚前驻华大使芮捷锐不久前指出,当前经济全球化在一些国家面临“领导力赤字”,没有人敢于向公众说明经济全球化的益处。美国著名评论家扎卡利亚则在《后美国世界》一书中批评说,美国完成把世界“全球化”的历史重任后,忘记了把自己的视角和心态也“全球化”。

正是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的相互交织,为经济全球化的未来增添了诸多不确定性。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问题,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也是为什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始终强调,“全球化及其不满情绪所传达的主要信息是,问题并不在于全球化,而在于如何管控这一进程”。

“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原。”治愈“反全球化综合征”,根本在于有效解决当今世界经济在增长、治理、发展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着眼于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困境这个最迫切的任务,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会场明确提出了中国方案: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坚持协同联动,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坚持与时俱进,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坚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

“领导力:应势而为、勇于担当”,中国方案,正是此次达沃斯论坛年会主题所承载的期待。

(五)

“只要我们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携手努力、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就一定能够让世界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凝聚古老历史文化的东方智慧,再次为全球治理注入新的内涵。中国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背后正是命运共同体意识提供的哲学指引。

经济全球化在西方国家遭遇变局之际,越来越多目光投向发展中国家,探寻新的动力之源。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的重要代表。今天,世界对中国的期待进一步提升,这是中国道路的成功带给世界的信心。

道路决定命运。正是依靠这条从本国国情出发确立的、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改革创新的、在开放中谋求共同发展的道路,中国不仅自身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也为世界提供了机遇。当下,国际贸易潮水回落,跨境投资低迷不振,经济全球化困顿乏力。但中国开放态度一以贯之,积极倡导让更多人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

“我们将继续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这是中国信心的宣示。2016年9月,在中国杭州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中国提出共同构建创新型、开放型、联动型和包容型世界经济的主张。全球贸易增长战略、全球投资指导原则,两份具有历史意义的文件,为经济全球化进程注入动力。

“我们要坚定不移引领经济全球化进程”,这是中国决心的宣示。2016年11月,在秘鲁利马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中国重申“以开放谋共赢,以融合促繁荣”的全球化立场。

达沃斯讲台,中国作用、中国影响再次彰显。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为全球经济稳定和增长提供了持续强大的推动。中国同一大批国家的联动发展,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平衡。中国减贫事业的巨大成就,使全球经济增长更加包容。中国改革开放持续推进,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平衡、包容、开放,习近平主席用中国实践告诉人们,在开放中分享机会和利益、实现互利共赢,这是化解当前围绕经济全球化各种质疑的关键。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改善全球经济治理、大力建设共同发展的对外开放格局,就是积极致力于让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今天,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为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带来新的哲学思维,正在推动经济全球化进入包容性新时代。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来自中国,但成效惠及世界。法国《回声报》此前评论称,今天的中国以自身惊人的能量带动了其他国家发展,在世界经济中扮演了鼓手角色,赋予全球经济节奏感。

把握时势,是每个国家走好发展之路的关键。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人们深深体会到,一个国家能不能富强,一个民族能不能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能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在围绕经济全球化的迷雾令许多人心生迷茫的当下,尤其需要明确方向,辨清路径。中国愿同世界一道,主动把握历史演进趋势,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注重同各自发展实践相结合,注重解决公平公正问题,让发展更加平衡,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发展成果人人共享,提升发展公平性、有效性、协同性。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今天,中国在全球舞台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其底色正是一种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表明中国人民期盼着同各国人民一起,共同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的地球家园,实现对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的尊重。面对经济全球化时代不同国家、不同人群的隔阂与疏离,中国主张把握人类利益和价值的通约性,在国与国关系中寻找最大公约数,以“找共通”而不是“找不同”的出发点审视世界,推崇“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的发展观,推崇“开放包容”而不是“相互冲突”的文明观。

达沃斯见证,中国怀抱命运共同体哲学,同各方一道,共同承担起改善世界的责任,引导经济全球化进程向着更加包容普惠的方向发展,为人类探索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邓宇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