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今日要闻 时政

文化“走出去”要“择其门而入”

发布时间:2017-01-05 15:30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实践者说·鼓棹出海】

    作者:李嘉珊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家文化发展国际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当今世界,风云激荡。智库以其学术思想的活跃、体制机制的灵活、交往渠道的多样,在推动公共外交和文化互鉴方面大有用武之地。智库功能发挥得如何,将直接影响我国在国际社会话语权的强弱,影响我国在国际舞台传播“中国声音”的效果。

    在智库群体中,思想文化类智库因其自身的思想文化特质,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方面责无旁贷。当前国际舆论格局“西强我弱”,思想文化类智库更有必要借助国家全球竞争力显著增强的劲风,以强烈的文化自信鼓棹出海。

    方向既定,但要真正进入对方文化围城,还要“择其门而入”。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发现,立足国际市场规律,实现文化产品和服务由“送出去”到“卖出去”的转变,是增强国家文化影响力、传播力的最现实手段和有效途径。对外文化投资是对外文化贸易的升级版。针对不同国家与地区开展的文化投资,一方面可以有效拓展当地文化市场,扩大海外市场规模,另一方面能够深研当地文化消费特点,为实现中华文化真正“走进去”做足基础性研究。

    随着我国文化“走出去”向纵深推进,学术外交作为公共外交的有机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发挥独特的作用。中国学者在国际场合,自信表达学术思想和观点,与对方开展平等对话,是影响国外学者群体、提高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的有效手段。要发挥学术智库信誉保障功能,积极拓展与海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关系。以学术为纽带,以中外学术合作备忘录等形式为载体,实现与海外学术合作的机制化、长效化,在与国外开展长期深入合作的过程中,逐步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以智库建设撬动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对于文化“走出去”至关重要。目前来看,高端复合型对外文化贸易及文化投资人才储备不足,是制约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效率和效益的主要短板之一。加快文化贸易领域的高端智库建设,必将推动整个文化贸易领域的知识创新、知识创造。依托高水平智库提供的知识和智能,塑造高校文化贸易人才培养的理论及实践氛围,将有效提升文化贸易人才的创新素质,进而为促进中华文化有效“走出去”打造一支富有战斗力的人才队伍。

    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如火如荼,如何借“一带一路”之势,更好地实现文化“走出去”,为智库界提出了新课题。我们认为,要特别重视文化贸易的“新比较优势”,充分了解出口地市场的消费需求。近年来,中国文化在出口消费层面出现了不同以往的变化,这与“一带一路”建设密切相关,需要细加研究。要特别重视民营企业在推动文化贸易中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古代丝绸之路的主体是商人,商人按照贸易法则进行相关生产和贸易活动。实践证明,这是文化“走出去”的有效之举。要重视国内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中国庞大的消费潜力,让我们拥有和美国一样大的消费市场,这是中国可以和美国相比拟的优势。在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消费“走出去”的同时,外国人也在关注当下中国人的消费需求和取向。中国今后文化贸易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要将国内市场的发展摆在更重要的位置。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中华文化“走出去”实践与中国智库海外交往创新已远远超出既有经验和模式。在这样的大形势下,迫切要求智库管理部门在管理思想与管理方式上积极创新,适应实践发展的要求,为学术机构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扮演好推动智库学术外交的“台前”和“幕后”角色。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05日 11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张明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