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今日要闻 时政

别让商业浪潮绑架了文化真味

发布时间:2017-01-04 10:14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这两天,歌手王菲的个人演唱会“天价门票”风波,为岁末的文娱话题添了一把热火。据报道,这场演唱会已步入倒计时,目前部分票务网站的门票价格已经跌回原价甚至打折出售。而此前,经过黄牛与演出方的炒作,其最高票价一度高达60万元一张,最低1800元一张。“天价门票”搅动着社会的敏感神经,也引发大众对商业绑架文化的热议。

    回首沸沸扬扬的2016年,我们正经历着深刻的文化消费转型期:资本频频高调进入文化产业、新型数字文化消费日渐火爆、电影票房总额突破440亿元创新高……但同时,这个转型期却没有摆脱浮躁的利益至上心态。在看上去繁荣兴盛的背后,值得我们正视的问题同样层出不穷:“小鲜肉”等媚俗现象充斥流行文化、资本绑架IP热炒成风、电影票房逐年高涨质量却不尽如人意……拨开重重事件,我们要追问的是,文化在与资本、商业的博弈中,应该如何抉择与坚守?

    让人诟病的王菲高价演唱会,究其实质,背后是扭曲的商业机制。演出市场的火热,引来了大量资本的追逐。这一次,王菲的演唱会在宣传时,不仅仅将其包装成“全球仅此一场”的难得盛会,更宣布将采用最新的VR(虚拟现实)技术进行直播,十分吸引眼球。不过,背后都有哪些看不见的“手”在抢夺利益呢?据报道,不仅演出主办方有囤票炒作的嫌疑,上海两家票务网站也参与到倒买倒卖门票的勾当中,或面临被关停的处罚。当许多观众以为自己消费的是艺术和情怀之时,却不知道背后是呵呵数钱的商家。

    显然,过度商业化对于文化来说是一场灾难,“粉丝经济”就是近年来商业策划的最典型、最突出现象。2016年,中国的银幕数首次超过美国,名列全球第一。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资本,第一时间就钻入了电影这个庞大市场。拉来几个青春偶像明星,炒作一些热门IP,一窝蜂扎堆拍青春片、玄幻剧、穿越剧,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作品,常常只有艳丽的视觉效果,却没有“走心”的情感深度。与此同时,像《百鸟朝凤》这样没有炒作噱头的严肃文艺片,却需要“下跪求排片”才能上映。真的只要抓住了“粉丝经济”这棵摇钱树,就能永远赚得盆满钵满吗?这是一种文化的悲哀!

    过度的商业浸润,还常常会让本应是标枪的文化批评失去了立场,陷入诚信危机。今年,伴随着《叶问3》因票房造假被罚,陆续浮出水面的假票房、假点击率、假评论事件,让人大跌眼镜。当“网络水军”成为业内通行的手段时,是该引起我们好好反思了:一切都围绕着“票房”这根指挥棒,我们还剩多少独立公正的文艺批评?说到底,一些影评网站的“评分”不仅仅反映了观众好恶,更重要的是,它也可以成为左右电影票房的工具。受到巨大商业利益的驱动,“打分水军”、“红包影评”充斥网络也就在所难免了,而观众成了被驱赶、引诱的羔羊!

    最终,商业侵袭的不仅仅是文化秩序,更是我们的心灵。大家都知道,纯粹按照商业利益打造的文化产品,很难出精品,更难出经典。最近,作家王蒙就坦率地表示,他非常反感“小鲜肉”“颜值”“影帝”这些流行词语。为什么?仔细分析这些消费时代的热词,它们无一例外是娱乐消费大潮的产物,向大众宣扬的是快餐文化和浮光掠影的感官刺激。这些没有思想深度与审美意义的流行文化的泛滥,势必带来社会整体精神的衰弱和萎靡。

    其实,观众并不好忽悠,市场本身也在给出回应。比如这两年认真打磨的《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等国产影片,就既赢得了观众口碑,也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收入。而在王菲“天价演出票”事件中,最新消息是,被炒高到畸形的“黄牛票”面临“崩盘”,有不少都砸在了炒作者手中,“天价”票无人接盘。这说明,艺术脱离了正常的市场轨道,同样也将被市场抛弃。

    客观地说,资本进入文化市场,并非坏事。这个时代,我们面临着文化消费的转型期,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一极,各种新型文化形态呼之欲出。网络红人“Papi酱们”可以凭借热门的短视频身价暴红,融资数千万甚至上亿;各大主播们能通过手机直播,颠覆艺术、美食、旅游、社交领域。今后,全新的VR(虚拟现实)技术、智能硬件、互联网视频都将给我们的文化消费带来各项新鲜有趣的变化。不过,在技术、流行和时尚之外,我们更加要沉下心来,呼吁一种坚守。文化虽然是大众消费品,但是,它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沦为商业的附属品,它应当拥有自己的高度,引导人们找到快乐的源泉、智慧的源泉和思想的源泉。

来源: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作者:顾星欣  责任编辑:王丹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