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今日要闻 时政

历史的选择,人民的期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评述

发布时间:2017-01-03 15:55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从严治党,锻造坚强的领导力量

    习近平:“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2016年深秋,拥有8800多万党员的中国共产党以一次全会专题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出台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规范性文件,为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行动指南。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威武屯村党支部书记马冲为村党员进行“两学一做”专题授课(2016年5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晓果 摄

    这是中国共产党植根95年辉煌历程的自信、着眼长期执政的自醒、锻造坚强政治组织的自觉。

    “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党的旗帜,加强党的领导,彰显着沉甸甸的历史责任。

    逐梦前行,首在把舵导航;攻坚克难,更需引领力量。

    如何破解世界上最大的发展难题?如何带领13亿多人实现前所未有的复兴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步之所至、言之所及旗帜鲜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这既是一份自信,更是一份担当。

    “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4年多前,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面对500多名中外记者郑重承诺。

    4年多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准中国航船的前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等多个领导小组组长,党中央每季度分析研究经济形势,党进一步加强对经济、军队、国企、高校等工作的领导……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更好发挥,成为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根本保证。

    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首次集体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党中央召开统战工作会、宗教工作会、群团工作会……把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汇聚起逐梦中国的强大动力。

    重任面前当仁不让,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风范。

    “在中国长期执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视党内突出问题,筑牢党的执政根基,彰显深沉的使命忧患意识。

    凌冬已至,前来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参观的游客仍然络绎不绝,时常会有一些党员整齐地站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前,对着党旗,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

    西柏坡,习近平总书记来过多次,每次都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他想得最多的就是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毛泽东同志当年提出‘两个务必’,主要基于哪些考虑?”“我们对‘两个务必’坚持和弘扬得怎么样?”“今天如何结合新的形势弘扬?”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党提出的问题,而在他内心深处早已有了答案。

    时间回溯到1975年,22岁的习近平就要离开插队7年的梁家河了。那天,全村人排起长队为他送行,老乡们还送给他一个镜框,上面镶着八个字:“贫下中农的好书记”。

    光阴荏苒,初心不忘。

    从对“温水煮青蛙”的忧思到对“历史终结论”的诘问,从对焦裕禄的深情讲述到对“七个有之”的猛击一掌,从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雄心到“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深沉的使命忧患意识,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长期执政,摆上重要位置。

    加强农村社区基层党的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选派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到扶贫一线……400多万党组织正在成为400多万个攻坚克难的战斗堡垒,8800多万党员正在成为8800多万干事创业的先锋模范,密切着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夯实着党执政大厦的根基。

    “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上率下正风肃纪,严字当头敢管善治,彰显顽强的意志品质。

    “党和国家领导人退下来要及时腾退办公用房;不能超标准配备车辆、超规格乘坐交通工具,外出要轻车简从,最大限度减少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党和国家领导人办公用房、住房、用车、交通、工作人员配备、休假休息等待遇进一步作出规定。这也是对4年前出台的中央八项规定的拓展和深化。

    越己者,恒越。

    从中央八项规定切入,从中央政治局做起,全面从严治党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纵深推进。

    严字当头,譬如刮骨疗毒。

    在吉林省省直机关公车改革取消车辆首场拍卖会上拍卖的部分公务用车在长春市华港二手车交易市场进行公开展示(2016年8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4年多来,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200多名中管领导干部因腐败问题被审查,100多万人因违纪违规受到组织处理,约20万人因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被处理……

    在“打虎”“拍蝇”“猎狐”的同时,中央用巡视派驻、机制创新、法规建设,构筑起一道道制度的“防火墙”;用科学理论、优秀文化、良好家风,建立起一座座理想信念的精神家园;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营造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力度前所未有,压力也前所未有。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斩钉截铁:“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13亿人民。这是一笔再明白不过的政治账,人心向背的账。”

    10余位“落马”高官在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中痛陈堕落轨迹;潜逃海外13年的“红通首犯”杨秀珠回国投案自首;民意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成效表示满意……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得到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

    时至今日,反腐深得民心,党更强,国愈盛。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用好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凝聚起奋进的动力

    习近平:“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实现改革目标,风雨无阻,勇往直前。”

    梦想与改革,总如影随形。

    安徽小岗村,“大包干”的发源地,中国改革的起点。

    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展示领到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2015年7月8日摄)。当日,安徽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首批颁证启动仪式在中国农村“大包干”发源地——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举行,10多户村民领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这份“户口”将进一步完善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等权利。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2016年4月25日,在“当年农家”院落里,习近平总书记俯身认真查看那张大包干契约,重温这“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

    这是“十三五”规划纲要出台后的首次地方调研;而在他担任总书记后的首次考察,去的是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深圳。

    两个改革“地标”,两次对中国改革有关键意义的宣誓。

    这是一个中国再出发的关键抉择。国内“三期叠加”,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处在重峦叠嶂的跋涉途中,“中国改革往何处去”,世界种种猜疑。

    “同过去相比,中国改革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拓展了”“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习近平总书记清楚中国改革的要害在哪里。

    这位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中国新一轮革新的中心人物”的领导人,像一位舵手坚定开启了“改革时间”,巨细靡遗地指导这场改革。

    这是一场关系全局的深刻变革。4年多来,行稳致远的“中国号”,面对各种重大风险与考验,一次次打破定律,创新模式。

    紧锣密鼓,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拔地而起——

    改革从全局着眼。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指出,这“不是推进一个领域改革,也不是推进几个领域改革,而是推进所有领域改革”。

    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改革节奏。短短3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31次会议,审议通过274份文件。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纵深推进,主要领域“四梁八柱”性改革已基本出台,国企、财税、司法等标志性、关键领域改革取得突破,全面深化改革的大逻辑、大框架日渐清晰。

    壮士断腕,改的是体制机制,动的是既得利益——

    “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劲头,积极寻找克服困难的具体对策”。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情真意切地告勉大家。

    改革破局谈何易。西班牙《世界报》这样评价:中国这场改革不会轻而易举地付诸实施,每一项改革措施都将遭遇既得利益者的反对。

    简政放权被认为是权力的“自我革命”。很多时候,不是不能办,而是不愿办——公章里边有油水。

    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目的就是要打破——“公章四面围城、审批长途旅行”。4年多来,中央共取消和下放618项行政审批事项,提前实现预定目标。

    央企薪酬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价格机制改革等一大批以前碰不得、啃不动的“硬骨头”被一一砸开;从治理军队内部“毒瘤”,再到扎实推进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得以破冰推进,令人振奋。

    识得“水性”,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协同整体推进——

    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改革“既要养血润燥、化瘀行血,又要固本培元、壮筋续骨”。

    全面深化改革,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从密集出台文件,到启动试点加快推进,既要取势,又要取实,好的改革举措才能落地生根。

    司法改革、国企改革、群团改革、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一系列改革规划中,既有顶层设计,又要基层探索;既统筹推进,又重点突破;既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又在改革中完善法治。改革在不断夯基垒台,积厚成势。

    以问题为导向,精准发力,牵动改革的“牛鼻子”——

    在“涉”改革险滩时,他的身影常常出现在最前面。

    既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还兼任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组长职务……

    新加坡《联合早报》称,习近平“亲上火线主导改革的负责姿态”,最高层的决心和担当“超出预料”。

    4年多来,从认识到适应,从把握到引领,党中央始终牢牢掌握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逻辑,纵深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成效显著,稳中有进的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寒流中格外抢眼。

    以人民为中心,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凝聚起奋进的力量——

    一切为了人民,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起点,也是推进改革理论创新的价值基点。

    从“正定翻身”到“晋江奇迹”,从“八八战略”到“发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号令”,从黄土地中走来的习近平,始终不忘“平凡的世界”中的父老乡亲,始终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信念铭刻心间。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百姓关心期盼什么,党中央就重视关注什么,改革就抓紧推进什么。

    民之所望,改革所向。商事改革降低创业门槛、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激发创新、全面放开二孩优化人口结构……从生存到发展、从物质到精神、从福利到权利,“人民至上”的理念不断续写发展的新篇章。

    一个渐行渐近的中国梦,正向世人走来。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王丹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