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阅读人群更广泛
今天,阅读不再受限于空间和时间,我们与书前所未有的亲近。既有“一书”在手“万书”皆有的电子书,也有轻点鼠标书到门口的网上书城,既有400多个城市常设的读书日、读书月,也有“丢书大作战”等好玩儿的读书体验。城市中,24小时不打烊书店筑就新的精神地标,让不眠灯光陪护守夜读者潜心前行;乡村里,农家书屋和社区书屋等基础设施日益普及完善,让田间村落飘满书香。
今天,阅读深植于最有利生长的沃土。一方面,遍地写作者,追求从“高原”向“高峰”进发,中国作协个人会员已接近1.1万人,博客、微博、微信给予写作者最便捷广阔的平台和阅读者更多元丰富的选择。另一方面,国家引导出版业从量变到质变,推出精品力作,以飨读者。
今天,阅读更成为年轻人的新风尚。2015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中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已近3亿,其中16岁至45岁的用户超过九成。消费数据同样佐证了年轻人对阅读的渴望,天猫图书数据显示,21岁至30岁的年轻人占据总购买人数的近40%,成为2016年“双11”购书的主力群体。
从2006年相关部门组织发起全国范围的全民阅读活动,10年间,倡导全民阅读连续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相关立法稳步推进。10年来,图书销量不断攀升、图书馆到馆读者数和图书借阅率也在同步增长。
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国民综合阅读率再创新高,达到79.6%,全民阅读正升级为全民“悦读”。
传统文化更亲近
2016年,国家博物馆馆属企业完成销售总收入5402万元,同比增加26%,具有国博馆藏元素的产品市值总额约6亿元。截至目前,新馆开馆5年来,国博文创产品开发设计3000余个品种,产品市场价值累计29亿元,国博馆属企业累计收入2.5亿元。
这组数据背后代表的是一种趋势: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正在探索文创开发,并且越做越精。今年5月,《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公布,明确鼓励具备条件的文化文物单位采取合作、授权、独立开发等方式开展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政策出台使文创开发名正言顺有保障。
探索开发文创产品,不仅能带来看得见的经济、社会效益,还有更深远的文化传承意义。截至2015年底,中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已达到4692家。尝试更新更活的展出方式,古老文物吸引无数观众;设计可爱实用的文创产品,“高冷”文物收获众多粉丝。文物不能只满足于保护好,不管是“走进来”还是“带回家”,人们与有着千百年历史的文物更亲近了,也有兴趣主动走近它们,了解历史的脉络与纵深。此外,文创还形成了完整的知识版权开发链,在文化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文创让尘封的过往重新融入生活、走近当下。
电影样式更多元
50个城市不多,因为在我国,所有县级和县级以上城市,都已经拥有至少一家影院。
100块银幕挺少,因为截至2016年底,全国的银幕总数已经达到约40000块。
但正是这两个看似不起眼的数字,对于2016年的中国电影来说,却又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10月15日,由中国电影资料馆联合另5家单位共同发起的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正式启动。联盟在全国约50个城市精选100个影厅,保证每天安排3场、每周安排10个黄金场次放映艺术电影。
2016年的中国电影市场,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与年初的乐观预期相比,票房增速的放缓依然让不少从业者倍感焦虑,拐点论、天花板等观点不一而足,但大都最终指向一个问题:在院线扩张等要素所带来的票房增长渐渐达到极限时,中国电影新的增长点在哪?
艺术电影放映联盟的成立,正是试图解答这一问题的尝试。随着中国电影的发展,一同进步的还有观众的欣赏水平。他们已不仅仅满足于千篇一律的大明星、大场面、大制作,而是对某种类型、某种风格的影片情有独钟。放映联盟的出现,满足了这部分群体的需要,让好电影与喜爱他的观众彼此发现。
电影消费的分众化趋势,无疑将成为中国电影下一个重要增长点。更多元的影片、更多样的观众,让更多电影人因其更具创意、更高质量的创作而获得正向的市场回报,既有利于电影产业的繁荣,也有利于帮助我们摆脱“唯票房”的陷阱,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而这,正是这两个看似渺小的数字,对于中国电影非同寻常的意义。
基础教育更扎实
教育“中国风”,吹进英格兰。在英格兰地区,将有大约8000所小学在数学课堂上采用“中国模式”,这一数字占英格兰小学总数的将近一半。伴随数学教学“中国模式”漂洋过海的,还有中国基础教育的自信。
中外教育对比从来都是热门话题,“外国的月亮比较圆”是不少人的思维定势。去年,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风靡网络,中国老师“出海”执教英国学校,中国式教育方式与英国学生的对立形成反差的冲击,也引发了人们对中英教育制度的思考与热议。
事实上,国外并不都是快乐教育,中国的基础教育本身根基扎实。上海学生连续问鼎经合组织的PISA(国际学生能力测试)榜首,英国教育部采取“拿来主义”、试图普及推广上海数学教学方式……这些事实共同印证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好底子。
底子虽扎实,但迈步前行中,我们未曾固步自封,外向的交流和内在的升级共同叠合、培厚土层。走出去,我们在日益频繁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对彼此短长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增进了基础教育的自信。回头看,我们在不同阶段的改变中精益求精、自我完善。
上海全面推行小学“等第制”,所有小学生将收到各学科分项A、B、C、D或“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的等第制评价和评语;中考改革大幕开启,探索逐步建立“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招生录取模式……水涨船高,基础教育的未来值得期待。
文化出口更给力
从额度体量不足百亿到连续4年高居世界榜首,从被动接受到开放输出,中国文化出口以难以想象的速度迅猛发展着,“走出去”的步伐疾速而不失稳重,跨越而不失坚定。
事实上,中国文化出口比想象中总值更高,2013年达601亿美元,尽管受全球经济不景气影响,且大批电影和音乐消费者转向网络相关服务,仍然高出排名第二的美国一倍多;比想象中质量更好,曾被几个国家垄断的视听和互动媒体产品领域,中国自2004年以来占领域总额一半,出口主导地位明显,美日等国均排在中国之后;比想象中走得更远,只要中国企业扎根国内庞大得消费市场,完善产业链,提升创意水平,打开国际市场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比想象中结构更优,2004年中国89%的进口文化产品来自10个国家,到2013年这10个国家只占68%,2004年中国进口文化产品50%来自亚洲国家,到2013年该数字下降到41%。
如果说出口规模增长是霸道,那么注入文化精神内核才是久长的王道。当下胜负在于时,百代兴亡在于势,我们不能满足于数字带来的优越感,打造拥有核心创意、铭刻中国文化印记的产品才是必由之路,转规模优势为效益优势,变产品制胜为品牌制胜。作为高附加值、高利润的产品,未来的文化产品不仅要发力贡献经济增长,更要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的重要载体。俱往矣,数千古风流,还看今朝!
版面统筹:于燕文 杨 暄 肖家鑫 康 岩 管璇悦 王 瑨 史一棋
《 人民日报 》( 2016年12月26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