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调研】
世界的“中拉文化时间”
——“中拉文化交流年”对文化走出去的启示
光明日报记者 鲁元珍
11月17日至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厄瓜多尔、秘鲁、智利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习近平主席第三次访问拉美,再次开启新的“中拉时间”。习近平主席访问秘鲁期间,与秘鲁共和国总统库琴斯基共同出席2016年“中拉文化交流年”闭幕式。
近日中央深改组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拉文化交流年”中有哪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总结?对今后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哪些启示?本版特作整理,以飨读者。
尽管2016年“中拉文化交流年”的大幕已缓缓拉上,但中拉文化的交流互鉴却有了一个新的开始。作为我国同拉美地区共同举办的最大规模的年度文化盛事,“中拉文化交流年”覆盖了中国和近30个拉美及加勒比国家,演出、展览、论坛讲座、电影展映、美食节、旅游推介等数百场文化活动,彼此欣赏另一个大陆的美,拉近了心灵的距离。“中拉文化交流年”让中国文化走出去,从双边走向多边,在渠道上通过与主流艺术机构、主流剧院、主流媒体的合作,实现了对主流观众的人性化传播,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伟大探索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记忆和弥足珍贵的经验。
1、呈现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
【镜头】 琴箫婉转,古韵悠扬。当地时间11月17日、18日晚,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大型民族乐剧《又见国乐》在哥伦比亚国家大剧院奏响,两场演出人气爆棚。已在国内成为经典的《又见国乐》为哥伦比亚、墨西哥的观众呈现了我国经典历史故事的宏大意境和文化情怀。“这是建院6年来最好的演出,没有之一。”哥伦比亚国家大剧院院长拉米欧看完演出激动地说。
今年3月24日,由中国文化部主办、中国对外文化集团策划和承办的2016“中拉文化交流年”在北京正式拉开帷幕。随着中国和拉美加勒比10余个国家的优秀艺术团体献上的一场集合多种艺术形式的精彩演出上演,一场跨越重洋的文化交流盛宴由此开启。
文化走出去,要选择怎样的文化?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走出国门,会不会让外国人感到陌生和有距离?“中拉文化交流年”的活动对此进行了探索。
此次“中拉文化交流年”主承办单位的着力点就是通过构建与拉美各国更广阔的文化交流平台,让一批优秀的中国文化艺术产品进入国外主流观众的视野,因此特别选择了那些具有世界知名度的中国文化品牌,以便更易于拉美受众接受和了解。
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也很能满足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在哥伦比亚,兵马俑灯展亮相第15届伊比利亚美洲戏剧节。夜幕中,70个约两米高的兵马俑造型彩灯熠熠夺目,将古代中国的经典传奇带入了当地观众的视野。
在智利的圣地亚哥总统府展览中心,故宫博物院主办的《盛世繁华——紫禁城清代宫廷生活展》吸引了无数目光,275件中国国宝第一次远渡重洋来到智利。3个月的展出时间,每天参观人数打破了此前日均1000多人的记录,每天达3000多人,参观者无不为之震撼。
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到了拉美各国,并没有出现“水土不服”,拉美人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一系列的走出去活动中,我国的非遗、历史、民乐、哲学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来到拉美的土地,为很少接触中国文化的拉美各国观众带来全新的文化感受。
原汁原味的,不仅有中国传统文化,还有当代中国的风采。墨西哥的塞万提斯艺术节特别设置了“中国之夜”,中国的流行乐队、王牌DJ、精美剪纸、刺绣、泥塑、现场画脸谱等节目引来无数喝彩。
“除了中拉之间相互介绍和彼此传播的优秀文化艺术,‘中拉文化交流年’也在更深刻广泛的意义上促进了中拉之间的民心相通文化相融,为中国与拉美、加勒比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广阔领域合作奠定了更坚实的民意民心基础。”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一位项目负责人说。
2、用世界共通的艺术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镜头】 今年10月底和11月初,青岛交响乐团来到阿根廷和智利的4个城市举办了5场演出,京剧《贵妃醉酒》等节目呈现出浓郁的东方风情。
“此次演出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就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要用交响音乐这种全世界共通的艺术形式,讲述中国故事。”作为青岛交响乐团此次巡演的指挥,著名指挥张国勇认为中国音乐与西方经典艺术的融合互动是此次巡演的一大亮点。
张国勇介绍,演出在曲目配置上进行了精心安排:中国歌唱家宋元明演唱的咏叹调展示了其在歌剧领域的水准;独具特色的清唱剧《布兰诗歌》需要协作、难度很大;在瓦尔帕莱索这座具有厚重历史感的城市则选择了《卡门序曲》《波尔卡》等轻快的西方曲目。“我们的曲目既要表现中国,又要表现中国与世界的接轨,通过搭配让演出引起西方观众的共鸣。”张国勇说。
文化视野的差异,审美习惯的不同,难免成为文化接受的阻力。这需要在推动我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思考如何与当地文化结合,用世界易于接受的形式讲述好中国故事。
多项艺术演出活动都运用了融合的方式,加强了传统与现代艺术的结合,并增加了与当地的互动,深受拉美观众欢迎。著名琵琶演奏家赵聪将悠扬的琵琶声带到了墨西哥城,古曲《春江花月夜》《霸王卸甲》,当代作品《黄河》《天鹅》,少数民族风格的《新疆舞曲》《彝族印象》,一场与当地交响乐团深入合作演出的大型音乐会,让墨西哥民众对有着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古老乐器赞叹不已。
国际文化交流需要对彼此的文化、民众审美习惯、市场需求有更多更深的了解,“中拉文化交流年”创造性地利用多年积累的文化交流经验和技巧,通过精心的策划落地和“翻译”转换,不仅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带向拉美,也让中国文化能够为当地民众所接受和喜爱。
3、搭建多边文化交流的宽广平台
【镜头】 持续近半年的“博特罗在中国——费尔南多·博特罗作品展”今年亮相北京、上海,全面展示了哥伦比亚艺术大师博特罗卓越的艺术成就,观众超过100万人次。
一本《百年孤独》,曾经为中国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拉丁美洲的窗口。中国和拉美各国,都拥有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也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有着相似的历史际遇。自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就与古巴、巴西、墨西哥等国家建立了文化往来。近年来,中国与拉美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深入,每年都有优秀艺术团赴拉美多国巡演,举办舞台艺术表演、文物展、主题图片展、电影招待会等活动,融入拉美民众的本土生活。此次“中拉文化交流年”充分利用彼此文化艺术的平台,以文化艺术的形式跨越了语言的障碍和空间的距离,进一步拓展了双方文化交流互鉴的深度和广度。
除了传统形式的展演项目以外,此次“中拉文化交流年”还十分注重中拉人文领域的深层次交流。文化部联合拉美多国政府、文化机构、学术机构、院校等举办论坛、研讨会、翻译竞赛、智库及青年交流、客座艺术家和非遗传承人互访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每个展演项目还配备了讲座、工作坊等延伸活动,并将“中华文化讲堂”带到了拉美,深入介绍中国文化。
为挖掘文化交流的深度,文化部设立的“中拉思想文化经典互译工程”,致力于中拉双方优秀文学作品的互译出版以及翻译人才的培养,切实促进中拉思想文化领域的交流和碰撞,推动中拉文明互鉴、文化共享。
“中拉文化交流年”的平台,没有只停留在一年的活动中,还定位于全方位的长远合作,为中拉的友好关系注入了全新的发展动力。今年“中拉文化交流年”期间,中方组派文化代表团参加第二届南美文化产业博览会(MICSUR),并举办“中国之夜”主题活动,成为本届博览会上唯一拥有固定展位的非南美国家官方参展团,与南美十国的400家采购商和700家供应商进行文化贸易洽谈,既有助于了解南美文化产业成果,又能利用好民间资源,搭建起文化贸易的稳固桥梁。
“中拉文化交流年”的辉煌闭幕,既是终点又是新的起点,以2016年“中拉文化交流年”为起点,中拉合作将充分借鉴彼此文化成果,让中拉文明成为不同文明和谐相处、相互促进的典范,为世界多元文化版图增添更加绚烂的色彩。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24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