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经过连续几天不间断开挖,昨天,市级文保单位孩儿桥终于露出了它的面容。这一喜讯被我市的文保志愿者“昭明文选”最先知晓。
南门外岗子下
一座古桥被发现又消失
市区南门外岗子下,原有一条小溪,原为城南泄洪渠道。前几年因为城市改造,小溪由明沟改成暗渠。明沟上的一座小石拱桥也被掩埋地下。这座桥是镇江现存最古老的桥——孩儿桥。
孩儿桥准确的方位是在南门外大街大觉寺东南,又名鸿鹤桥,建于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距今已近800年。桥单孔,花岗岩石材质。原桥高5米,跨度8米,昔日桥拱上方置石栏板,因其石柱形似孩童,故名孩儿桥。其命运颇为坎坷。
1998年,我市考古调查人员发现这座古桥,立刻引起轰动。历经岁月沧桑,桥身和拱形石圈被历代堆积土壤掩埋覆盖,桥面顶部条石部分缺少,仅仅是拱形石圈完整,原来桥上呈孩儿状的石栏已不见。
2006年初,有志愿者反映孩儿桥“生命垂危”。当时古桥已被违法建筑包围,连桥面上也建起了房子,只留下一个直径仅三米桥洞,脏兮兮的水从洞中淌过。两岸及河中到处可见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2007年8月,此桥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时间再往后,前些年城市改造时,明沟改暗渠,孩儿桥掩埋地下。桥没有了,只剩下了一块孤零零的文保单位标志碑。去年底,古桥地块的违建和住宅陆续拆除,当时有志愿者呼吁有关部门在施工时妥善保护古桥。
古桥跨越800年
车辙诉说车水马龙
昨天上午9:30,记者来到开挖现场。一台挖掘机正在小心工作,来自市文物局的工作人员在一旁指导开挖。开挖主要是将古桥附近浮土和淤泥清除 ,坚硬的石面则尽量回避,减少损伤。
记者发现,孩儿桥已经露出了桥面部分,桥孔也显露出来。仔细观察,桥面只有不到3米的宽度,而桥面下目测只有一个成人高的样子。古桥沧桑感十足,石材斑驳陈旧。据现场挖掘人员介绍,他们从上周六就开始施工了,小心翼翼地挖到现在,终于把桥给挖出来了。他们已经平整出了一个工作面,南北宽度在10米左右,东西宽度5米左右。
这次开挖还发掘出了一些副产品:在与孩儿桥平行的一侧,找到了一条古渠,两侧有零散石驳岸;现场还发掘出几块青条石,上面有足足8厘米深的车辙印痕。文物局人士介绍,孩儿桥是南门通往南乡的必经之路,桥下的孩儿河是南山珍珠泉、虎跑泉等泉水聚集而成,直流到宝塔山下的古运河。因为是咽喉要道,所以车水马龙,这次发现的车辙条石就是很好的证明。这条古渠的流向也很有趣,它不是穿过孩儿桥,而是与桥并行,很值得研究。
古桥唤醒记忆
如何保护大家很关注
昨天,也有几位周边老居民过来看热闹。一位吴姓老太说,她还记得小时候在桥上玩的情景。印象中桥蛮长,全是整石铺成,很气派,人来人往,十分热闹。让她想不到的是,现在开挖出来的古桥好像变小了。
现场施工人员解释,桥面应该还有一部分没有挖出来。他介绍,这座桥还是有一些看点的。比如,桥东石栏上刻有文字,桥西石栏上面雕刻着吉祥如意的人物和动物画。现在桥头两边的石柱能看到了,上面确实雕刻着动物 。
文保志愿者“昭明文选”十年前就关注过孩儿桥的状况。昨天在施工现场,他带去了2本书,为的是比较孩儿桥当年的模样。一本是1999年出版的《镇江古今建筑》一书,此书中有孩儿桥照片,当时桥下还是清清流水,周边树木青青,照片摄于1999年左右;另一本是2006年8月出版的《名城地下的名城——镇江城市考古纪实》,里面孩儿桥的照片更多,多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所拍。“昭明文选”建议有关部门可以适当参考和借鉴,恢复自然景观。
孩儿桥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记者咨询了在场的文物局人士。他表示这块工地由市国投集团负责,对方应该会同市文物局共同拿出一个比较周全的保护方案,既要考虑到在建小区的实际情况,也要考虑到文保单位的保护。虽然还没有确定,但是现场很可能建一块绿地,将孩儿桥完整地原生态地保护和展示出来。 (竺捷)
(新闻链接)
那些历史中走来的镇江桥
1、千秋桥:东晋建,寓意“千秋万岁”,石拱桥横跨漕河之上,50年代填河筑路,桥址在今秋桥街与第一楼街交界处。
2、丁卯桥:东晋建,清乾隆、道光年间两次修,1980年因河道拓宽,桥大半边被拆除,在旁建公路新桥。
3、虎踞桥:原为砖木桥,明复建石拱桥,清同治年间重修。1961年和1980年进行改造,2012年对桥修缮。
4、西门桥:初为石桥,1936年改水泥桥,1961年改梁式水泥桥。
5、拖板桥:初为木桥,明重建,至清代后期成为“旱桥”,现在如意江南复原。
6、官塘桥:跨四明河支流,上世纪80年代水利建设,官塘桥被废弃,桥及道路被埋。现发现的是清光绪年间重建官塘桥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