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张国圣 李宏 刘坤
红军当年在重庆走过的地方,基本上都是“山高路远沟深”的地方,绝大多数都位于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中的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重庆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将“偏僻闭塞”的劣势转化为“绿色生态”的优势,因地制宜探索出了“前店后场”的生态扶贫新路径。
“前店后场”:生态扶贫新路径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司令部旧址。李文科摄/光明图片
重庆市城口县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红色城口”的美称。大山阻隔、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长期让这里富集的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环保绿色天然的特色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按照重庆市委市政府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部署,位于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城口县近年来明确“生态为本、特色为魂”,按照“人口下山、产业上山、游客进山、产品出山”的路径,在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的同时创办“大巴山森林人家”乡村旅游品牌。全县已发展“大巴山森林人家”1180户,打造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美丽乡村示范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等旅游品牌10余个,旅游收入年均增长35%。
“大巴山森林人家”就像城口县美食美景和特色农产品的连锁门店,带动了当地众多的生态种植场、生态养殖和生态农产品加工。距离县城19公里的庙坝镇关内村的“大巴山森林人家”紧邻老鹰洞景区,镇党委政府依托城口县山地鸡打造集“吃住行游购”于一体的休闲旅游美食街,自2015年年底开业以来接待游客已超过5.2万人次,营业额超过300万元。这些以庙坝镇柴火鸡为品牌的“大巴山森林人家”,每个经营户都定点销售至少10户建卡贫困户养殖的山地鸡。建卡贫困户只要全年养殖并向定点对接经营户销售50只山地鸡,就可以按销售数量参与分红。
重庆探索老区“前店后场”生态扶贫的历史背景和自然背景,是厚重的红色资源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彭水县阿依河景区紧邻红三军第七师驻地旧址,相得益彰的红色资源和自然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也让头脑灵活的彭水人看到了商机。曾经在葡萄园务工的汪明刚2013年回家流转180亩土地建起了草莓、葡萄等水果的种植、采摘体验园。体验园去年效益20万元,今年前9个月已超过60万元。体验园还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园区务工等方式带动周边50余家农户户均增收约6000元。
重庆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的农村电子商务,将重庆老区的绿色资源和生态产品与消费者的距离缩短到键盘与显示屏的距离,让“前店后场”的生态扶贫驶上了信息快车道,也让老区乡亲足不出户便可逛遍全国知名品牌的专卖店。城口县东安镇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主要销售当地的土豆、板栗、核桃、中药材和土蜂蜜,自2015年4月开业以来营业额已超过800万元。据经营者范中福介绍,电商服务站已经签订销售协议的127家农户中,76户为建卡贫困户。贫困户王方喜在中蜂养殖合作社帮助下扩大养殖规模,今年光卖蜂蜜就增收了3万多元。东安镇的农村淘宝店今年9月26日开业,到10月11日已接到了600多个订单。
“前店后场”的生态扶贫,促进了老区种养业的产业化和集约化,提升了老区特色产品的市场化和品牌化。“四化”甚至使最传统的水稻种植业也成了老区的致富产业。酉阳县南腰界是当年创建南腰界革命根据地的老区,全乡7个村都将水稻种植作为主要产业。返乡创业的杨秀志联合几个农户,先是在南界村创办老区农业专业合作社,现在又扩展成南腰界富硒有机稻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当地党委政府和杨秀志一起通过电商等平台搞营销推广,逐渐使南腰界的富硒有机稻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农业品牌。这个基地共流转土地1018亩,共有5个组的500多家农户从中受益。76岁的杨昌才和几个在外务工的儿女家共流转了8亩多水田给专业合作社,他自己又为合作社放养鸭子、照看水牛,这几年每年都能收入2万多元。今昔对比,杨昌才说:“现在不比往年了。以前我们这儿山是好山,水是好水,东西也是好东西,就是值不了几个钱。现在来旅游的人多了,村里开了店、镇里开了店,网上还开了店,知道的人多了,喜欢的人多了,土疙瘩真能产宝贝了。”
短评
生态与发展二者兼得
信息时代,人与屏幕的距离就是人与世界的距离。对于许多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革命老区来说,发展不仅有一个思路转换的问题,还有如何跨越市场与那片红色土地的距离的问题。重庆探索老区“前店后场”生态扶贫新路径,一方面用丰厚的红色资源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游客,在历史文化游和自然生态游的大市场中兑现文化红利和生态红利;一方面通过农村电子商务,将老区与市场的距离缩短到人与屏幕的距离。从实际效果看,“前店后场”带动了老区更多“长在大山人未识”生态有机产品走出大山进入市场,提升了老区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和生态加工业的综合效益。生态资源价值的提升、生态产业链的拓展,生态价值链的延伸,促进了老区更好地走生态发展之路。重庆老区“前店后场”生态扶贫,是生态与发展兼得之举。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17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