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郭凯16岁,正在读初二下学期。那天放学后,他纠结而又着急的在村子里穿梭着,他共走进了13户亲戚的家门,却只借到了200块钱。这对于因心脏病发作正躺在医院的父亲而言,几乎没有多大价值,他回到家,跟妈说:“我不读书了,我去打工。”于是,他和已经领到了高中录取通知书的姐姐都出门打工了,而重病的父亲因无钱医治只能回家休养。
“有一技之长,能多开点工资”
31岁的郭凯,山东乐陵人,现在是一名青岛港码头的装载车司机。今年大年初二,他驾着装载车在央视的舞台上1分钟内连开30个啤酒瓶,翘着装载车的“尾巴”倒立着点燃了烟花。高超的技术,赢得现场阵阵惊呼,并成功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回忆起自己如何从一名农村辍学少年,成长为具备世界级水平的“金蓝领”,郭凯说,“当年的他只是想学一门技术,多开点工资给父亲治病。”
郭凯和“搭档”装载车合影。青岛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新闻中心供图
第一次走出家门,郭凯和7个同村来到天津的一个工程队。一开始,老板并没有安排他们学车,而是让他们帮着盖房子。第二天早上5点,老板把他们叫醒,带到了工地搬砖,直到晚上8点才歇工休息。那一天,郭凯搬了5000多块砖,这份苦,他现在还记得。第7天的时候,同来的7人决定离开,而郭凯想着重病的父亲,便咬着牙留了下来。32天后,军人出身的老板看到了郭凯身上那股能吃苦的韧劲儿,终于安排他学起了推土车。
第一次接触推土车的郭凯非常兴奋,可是,师傅们并不认真教,他只能在师傅身边看着,不懂的地方,师傅心情好了才会教。郭凯心里着急,想尽一切办法加快学习进度。当时工地离食堂很远,中午的时候,会统一开车拉着工人们去吃饭,郭凯为了多摸一摸车,就趁着师傅们吃饭的间隙,留在工地熟悉车辆,等师傅们吃饭回来后,他再步行十几里去食堂吃饭。
“那个时候,食堂有位大姐,发现我总是在大伙儿吃完饭后一个小时才来,就特意给我留碗菜和两个馒头热在锅里。”郭凯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就这样,不到3个月郭凯就掌握了推土车的驾驶技巧,并在接下来两年多的工作中,学会了驾驶挖掘车、自卸车、压路车、装载车等5种工程车。
擦车布的故事
2005年,21岁的郭凯慕名来到了青岛港。入职之后,一身崭新的工作服让他找到了家的感觉,规范的管理、系统的培训和专业的平台让他下定决心好好干。
郭凯对车辆进行日常保养。青岛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新闻中心供图
平时的工作中,司机需要保养车辆,用擦车布是少不了的事情。其他同事擦完车,用脏了的擦车布往往就丢弃了。农村出来的郭凯见了很心疼,他把这些扔掉的布搜集起来清洗干净,较干净的用来擦驾驶室,较脏的用来擦油污多的地方。这种分类使用的方法很快得到了领导们的赞许。在郭凯眼里,“这都是能用的东西,扔了真的心疼。”
有强烈节约意识的郭凯在工作中处处留心,很快总结出了一套包括操作、路线、保养、检查、质量、工艺等环节的“六步节油法”,在全集团推广后,一年下来竟然节约了燃油费2000多万元。
“哼着小曲,干着活”
郭凯不仅在节油上下功夫,从根本上节约工作时间和成本也是他时常琢磨的事情。他经常请教有经验的老师傅,当了解到他们的方法后,就在实际中磨炼。这样一来二去,他总能找到最省时最省力的办法。
每次都有收获和进步,郭凯的心情也就特别好,“别的工友总问我,为什么工作的时候总是哼着小曲儿就把活儿给干了。学会了省时省力的技术,我能不高兴吗?”
不过,在他心里,自己不断追求好技术还有一个原因:让工友工作起来更轻松。运载矿石的船舱特别大,有30多米深,哪怕是在秋天也有40多度的高温,装载车清理不到的地方,就只能靠人工进行作业。最开始的时候,郭凯担心自己的技术,往往不敢太靠近舱壁,这样一来就剩下了很多需要人工清理的矿石。
郭凯一边检查车辆的情况,一边进行记录。青岛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新闻中心供图
农村出来的他,知道干体力活的那份辛苦,他看着人工作业的工人们汗流浃背的,心里很不好受,走过去要帮忙,结果工友说,不用了,你把车开好了就行了,你车装的越多,我们铲的就越少。这句话深深的刺痛了郭凯的心,他觉得正是自己的技术不过关,才让其他同事的工作量增大。于是就认认真真的琢磨起了技术,“现在我连啤酒瓶都能用机器来开,船舱里的边边角角更不在话下了。”
现在青岛港已经连续22次刷新了自己保持的矿石接卸世界纪录,单船卸率每小时超过了10630吨,为中国港口赢得了全世界的赞誉,而这其中,郭凯是功不可没的。
现在的郭凯已经是拥有60多项创新成果,5项国家专利的高水平技术工人,而在他心里,做到这些只靠一点,那就是时刻提醒自己:尽力之后,还得尽心。(中国青年网记者 钱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