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今日要闻 时政

【网络媒体走转改】回顾长征故事:彭德怀杀战马 贺炳炎锯右臂

发布时间:2016-10-02 10:07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长征,是人类历史上叹为观止的伟大奇迹,是一部气壮山河、彪炳千秋的英雄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精神财富。80年前,长征的火种将全国各族儿女团结起来,为民族的独立自由而不懈斗争,发生过太多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了传承长征精神,8月23日至9月底,由中央网信办主办的“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举行,来自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经济网等近百家网络媒体编辑记者,沿着红军经过的江西、湖南、贵州、四川、甘肃、陕西6省份的革命老区深入采访,回忆那一段段不可磨灭的历史,重温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彭德怀杀战马

    长征途中,部队马上要断炊了,彭德怀只好将饲养员叫来问:“还有几匹牲口?”老饲养员回答:“连军团长那匹黑骡子在内,有6匹。”彭德怀下令,“全部杀掉。”老饲养员坚决不肯杀大黑骡子,彭德怀说:“我也舍不得,现在连野菜都没得吃,只有杀了牲口,才能出草地。只要有人在,牲口,敌人会送来的。”这样,把牲口杀了,他们军团部只留一点杂碎,肉全部分给各连队了。

    贺龙钓鱼

    当时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萧克的夫人要分娩了,贺龙不声不响用麻绳和针做了一鱼钩,就这么往水草里一扔,居然还真钓上鱼。他的堂弟贺文玳回忆:“也许是被红军精神感动了吧,鱼也来贡献。贺龙吩咐炊事员熬了鱼汤送去。后来,萧克夫人顺利产下一男娃,因出生在红军土制的一座碉堡里,贺龙就给娃子取名为碉堡……”

    贺炳炎忍痛锯右臂

    1935年11月4日,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湘鄂川黔分会在桑植县刘家坪召开会议,研究何如粉碎蒋介石发动的围剿问题,决定并部署了突围转移。11月19日,红二、六方面军团分别在刘家坪、干田坝和瑞塔铺的枫树塔举行大会,誓师突围,开始了伟大的长征。

    1935年12月21日,红二、六军团在遂宁县瓦屋塘的鸡公坡向陶广纵队第六十二师发起进攻,想从这里打开西进的通道,但没有成功,部队伤亡300多人,红五师师长贺炳炎右臂被击断,在钟家山庵堂做了截肢手术。从此,成为红二方面军的第一位独臂将军。

    “锅就是使命”

    红军长征过草地时,连野菜也没有,战士们饥寒交迫,每个人都很疲惫,但是炊事班的战士们不论什么时候都要背着身上那口大锅。有同志劝说,都没东西吃了,还背着一口锅做什么?炊事班的战士说:“我是炊事班的战士、锅就是我的使命,即使没有粮食给大家煮点热水暖暖身也是好的。”同样的情景也发生在医疗队,战士宁死也不忘拿自己的担架,因为还要抢救伤病员。

    争尝野菜

    红六军团保卫局的七人过草地时,由于荒芜人烟,已断粮好几天,身体快垮下来了。为了填饱肚子走出草地,他们分头采了一些野菜,但又分不清哪些有毒,哪些可以食用,于是决定召开一次党小组会,选出一人先尝,鉴别出无毒野菜供大家充饥。

    会上,四名党员要求先尝,三位要求入党积极分子也要尝,年老的要尝,年轻的也要尝,都想把危险留给自己,生存留给别人,场面感人至深。最后以投票表决的方式,选出了最年轻、抵抗力最强的陈云开先尝,理由是他能抵抗住野菜的毒性。不知名的野菜,苦、酸、麻、辣、涩,味道俱全,当他品尝到第七种野菜时,终于中毒晕了过去。陈云开经战友们抢救未有大碍,战友们吃了无毒的野菜,走出了草地。

    一双草鞋的故事

    在位于江西于都县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内,一个展柜内静静地躺着一双与众不同的草鞋。和其他红军穿戴用过的实物不同,这双草鞋几乎还是全新的,编制鞋子的材料也不是一般的草鞋用料,而是柔软舒适的黄麻,每只鞋的鞋面上还顶着一只漂亮的绣球。

    这双草鞋的主人是一名叫谢志坚的老人,他是当年参加过长征的红军战士。1934年10月,当时还是个小伙子的谢志坚接到红军大部队命令要连夜离开于都县。得知消息后,他的未婚妻春秀连夜赶制出了这双草鞋送给他。

    在整个长征路上,谢志坚都十分思念春秀,春秀送给他的草鞋,他只穿过两次,一次是过金沙江,一次是过大渡河。

    50年代时,谢志坚回到家乡于都寻找未婚妻春秀,这个时候他才得知,春秀当年已经被国民党军杀害……

    70年的爱情守望

    池煜华是江西兴国县的一个传奇人物,这位老人是一位苏区红军高级将领的遗孀。因为一直执著地认定丈夫仍活在世上,她苦苦守望了72年之久,直到去世。

    池煜华是李才莲的童养媳,比李才莲大三岁。面对青梅竹马的丈夫,直到成年后的新婚之夜,池煜华才知道对方共产党“高官”的身份。1929年大年初二一早,新婚的第三天,池煜华就不得不送丈夫到前线。而受丈夫的影响,留守在家乡的池煜华也开始积极从事革命工作,成为了兴国县苏区干部。

    1933年,第四次反“围剿”获得胜利,池煜华打听到李才莲下落,思念丈夫心切的她与人搭伴步行了五六天,前往七里坪与丈夫会面,但短暂的相聚后两人又不得不分别。临别前,李才莲送给妻子一面镜子作为信物,并告诉妻子,“战争时期,消息不很确定,如果有人说我死了,千万不要相信,记住,等着我。”

    然而这一别却成了永别。1935年5月,李才莲不幸在战斗中牺牲。但始终不相信丈夫死讯的池煜华,一直等待丈夫的归来。这一等,就是70多年。

    传奇的“一碗子”

    1936年7月,红军经过柯河时,几位藏族牧民在返家途中遇到一名身负重伤、气息奄奄的女红军,身边带着一个小男娃。女红军用微弱而颤抖的声音吃力地说着什么,牧民们不懂汉语,不过从女红军的表情看得出,大意是请求他们收养孩子。当牧民索朗会意地把小娃抱起来向她频频点头时,这位女红军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牧民们迅速地掩埋好女红军的遗体,把孩子带到家里隐藏起来。从此,生活在贫困线上的善良的牧民们纷纷伸出了救援之手,你一碗糌粑、我一坨酥油,共同抚养着红军娃娃。渐渐地,“一碗子”便成为牧民们对红军娃娃的称呼,也成了这位红军遗孤的正式姓名。后来,长大成人的“一碗子”,和垮沙乡的藏族老乡一道,迎来了阿坝解放,过上了幸福生活。

    一个糌粑盒子的故事

    在马尔康木尔宗,听说红军要来,全村男女老幼都跑光了,阿斯足家有一个60多岁的老喇嘛,因体弱多病,行动不便,未能随众离去,但仍然受畏惧情绪的驱使,想出门去不远的斯密寨躲一躲,当他拄着拐杖在小路上艰难行走时,迎面走来一个红军战士,亲切地招呼他,嘘寒问暖,热情地掺扶他回到寨子上,这时虔诚的喇嘛,才如梦初醒,醒悟到村民的逃避和恐惧是多余的。

    此后,喇嘛受到驻村红军战士的关怀,胜似亲人的照顾,把他安置在舒适的氆氇毡子床铺上,给他倒茶,送馍馍,讲红军政策和革命道理,在喇嘛的劝说下,逃散的百姓都回到了村寨,消除了顾虑,给红军带路,当通司,筹粮,搞运输,扩红工作也得到响应。红军北上离村时,还特意给喇嘛送来一盒珍贵的糌粑,喇嘛含泪望着红军战士渐渐远去的背影,口里念叨着说,真是菩萨军队呵。这只糌粑盒流传下来。从此,马尔康木尔宗乡流传着一个糌粑盒子的红军故事。

    终生难忘姐妹情

    马尔康草登乡斯鸟村的泽郎姐,在她十六岁的时候,一天,从下阿坝方向来了一支扛着火红大旗的工农红军队伍,她从来没见过人数这么多、纪律秩序这么好的队伍,她去投奔红军,有位断了左手的女红军住到了她家,对人和蔼可亲,处处像长姐对待小妹一样关心她,她俩姐妹相称,她当了村里的妇女代表,她和红军大姐情同手足,吃在一起,睡在一起,工作活动也在一起,形影不离,心意相通。红军首长也很信任她,把成捆的枪支和大量弹药存放在她家。

    不久,就有邻居多次来约她,要求偷几支红军的“快火”,泽郎姐始终没有答应他们,红军存放的枪支弹药毫发未损。一个多月后,红军离开时,首长拉着她的手,感谢泽郎姐对红军的忠心帮助,送给她半包马茶,青稞三斗,玉米四斗、旧军大衣一件。临行之际,泽郎姐同红军大姐热忱拥抱,泣不成声,依依不舍。这段闪光的历史,泽郎姐常常回忆,终身难忘,记忆犹新。(中国经济网记者马常艳整理综合中国经济网、中新网、千龙网、星辰在线报道)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  责任编辑:张明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