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集成电路、石墨烯、增材制造、海洋工程装备等重点领域,加快打造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加大力度推进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强化资源集聚和融合发展,高水平办好世界物联网博览会,高标准建设物联网小镇,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壮大。 ——摘自党代会报告
特别关注
产业强市的号角,无锡早已吹响;今后五年,这仍将是无锡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李小敏同志在无锡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开幕式上的报告中,用“优先发展”和“大力发展”分别定义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定位,而其中一个新鲜词“物联网小镇”更是吸引了大家的关注。
种种迹象表明,物联网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早在2009年,无锡就开启了物联网产业发展步伐,时至今日,党代会会场内外的人们关心的是什么时候才“开花结果”。的确,在无锡实现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的进程中,以物联网为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势必要完成一个角色的转变,那就是从“生力军”晋级为“主力军”。
高层次物博会 让无锡重新站在“舞台”中央
物联网博览会年年办,“高水平办好世界物联网博览会”被写进了本次党代会报告中,倍显重视。
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经信委党组书记周浩明代表说,从2010年开始物联网博览会就成了每年的“常规活动”,今年层次更高、规模更大、内容更加丰富,这对于进一步推进整个物联网产业了解世界的发展潮流,争取多方的合作共赢,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对于这三个“更”,身处物联网发展核心区域的新吴区感受更为强烈。副区长胡逸认为,这场大规模的盛会将让无锡重新站到世界物联网发展的舞台中央。
2009年,国家刚开始推物联网产业的时候,包括沪深等在内的很多城市,都并没有认识到物联网会对产业升级的重要作用,无锡却率先获批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截至2015年底,全市列入统计的物联网企业1171家,物联网核心产业营业收入1688亿元,增幅连续三年超过30%。但是,很多市民谈到物联网时依然一头雾水,物联网技术并没有成为人们口口相传、改变生活的大技术。有分析认为,这和缺少大规模的、可覆盖更多民众的应用有关。
如今,在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里,物联网被赋予更重要的地位。胡逸表示,下月底这场盛会,不仅是引智、引才、引技、引资的大会,更将帮助无锡更清醒审视产业发展的走向,在新常态下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打造特色产业高地。
物联网发展 结合城市资源禀赋
有着先发优势的无锡,面临着强大的竞争压力:谷歌、脸书、苹果等国际大公司纷纷介入,国内其他城市也相继跟进。未来的路要走得更稳更好,值得探讨。
中科院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陈大鹏说,首先要消除一种误解:物联网产业并不是一个单独分门别类的产业,是通过传感器、数据处理等技术的应用产生新的商业模式,离不开吃穿住行这些人的根本需求。如果把物联网和传统产业割裂开谈,会形成误区。物联网的发展,是把信息技术运用嫁接到传统产业中,为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提供契机。那么无锡在制造业的雄厚基础,也能成为物联网未来发展的基础。
“讨论产业发展时,一定要和城市的资源禀赋结合起来。”胡逸也认为,工业物联网值得去深耕。他说,物联网时代里,企业要多考虑自己该如何做?互联网的出现,实现了企业生产与供应商、销售商和用户跨领域、跨地域的协作和整合。但价值链发生变化的时候,产品本身并没有受到深刻的冲击。而在物联网浪潮中,信息技术逐渐成为产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产品需要全新的设计、营销、制造和售后服务流程,会诞生诸如数据分析和安全服务这样的新生产环节,这将重塑现有的价值链。
为此,传统企业要迎接物联网浪潮,努力去理解新的竞争规则。比如,过去灯光制造商、音响娱乐设备制造商或空调制造商之间并没有交集,但现在每一家都可以去整合智能家居系统,从而跨行业竞争。当下,企业面临利润率下降、人力成本和生产成本增高的压力,行业整合和创新乏力,如果能积极地抓住智能物联产品的机遇,那么有望终结现有局面。
新兴产业 “火车头”引领产业集聚
对物联网的关注,折射出人们对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热切期望。惠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杨建平代表认为,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需要“火车头”来带领,个别企业的单打独斗难成气候。要引导新兴产业产业链及生产要素的集中集聚,特别是促进各项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进而壮大产业的集群规模。
龙头企业的引领,对于打造新兴产业链事半功倍。
中德美联是无锡知名的DNA检测企业,前期被安科生物收购,不仅“联姻”一家上市企业,安科生物还将投资兴建研发大楼,围绕DNA检测技术形成集聚。杨建平介绍,基于华科大无锡研究院与惠山制造业在智能装备研发方面的深厚合作,近期将打造华科智能制造产业园,囊括打磨、抛光、视觉系统等智能机器人制造。
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是新兴产业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作为国内石墨烯企业的重要落户地,惠山集聚了“中国石墨烯之父”冯冠平等国内高校人才资源,格菲电子、第六元素这两家公司的核心研发团队全部来自全球石墨烯应用研究领域最权威的机构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短短几年,惠山区已在超电储能、导热材料、复合材料等五大应用领域实现技术突破,集聚了20多个石墨烯产业化创新团队。
担当“主力军” 平台与环境为企业补能量
与传统制造业不同,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往往对城市品位、软硬件配套、公共服务、政务环境等要求较高,而与国内一线城市相比,无锡尚存短板。如何弥补?
华西集团副总经理包丽君代表说,政府肩负着营造良好发展氛围的重担。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政府的指导、引导为企业明晰了方向,而诸如新兴产业基金等“具有针对性、实质性的推动举措”,可以让企业更具底气和信心。企业运用得当,就能得到“货真价实”的帮助。“比如人才引进方面,目前新兴产业类高端人才的引进,对于企业来说代价不菲,政府给予政策类支持、出台相应的奖励措施和激励机制,无疑是为企业打下强心剂、补充能量棒,助力企业蝶变转型。”此外,政府还应强化服务,将服务触角主动延伸,营造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发展软环境。
目前无锡一些区域,新兴产业比重仍然不大。以宜兴光电子为例,虽然企业发展质态良好,后发优势较强,但规模依然较小,未体现主导作用。森莱浦光电科技董事长沈立代表坦言,营造产业发展的浓厚氛围较为关键。目前,虽然集聚了一批产业链项目,但大多数企业还只是注重于硬件制造方面,不注重产品与用户之间的‘接口’,这样的发展方向在当前激烈的竞争形势下就显得力不从心、有些落伍。因此,要适当地引进在这方面做得好的企业,另外鼓励一些企业拓展经营范围,做产业延伸。除此之外,希望政府能够为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良好发展平台与环境,比如说为企业打造知识产权保护平台,更好地保护企业权益,让企业有信心在做大做强上下功夫。
代表热议
制造变智造,产业升级促“强市”
江苏俊知传感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许志军代表分享了企业智能改造的故事。
俊知的智能化是逐步规划实施的。生产线作为单个的设备首先实现智能化,第二步是企业信息化。做到这两步之后企业发现生产和管理之间还是分开的,生产现场的数据还要通过人工输入到ERP系统当中才能处理。俊知便开始将生产设备和检测设备进行联网,生产线的数据和测试的数据以及ERP 的数据放到同一个平台上。如今,一个成品,刷一下条形码,就可以从系统中调出其所有的测试数据,包括各个工序的生产记录、使用的原材料以及供应商和批次。
当然,智能化改造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俊知的客户对质量要求特别高,以前只需提供一份测试报告,但现在客户希望看到测试全过程,比如涉及到的数据在哪个时间点开始测、哪个时间点结束,俊知必须把产品测试数据实时传递给客户。
智能制造,是无锡现代产业新高地的重要标志,也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昨天下午,代表们围绕着“建设全国领先的‘智造强市’”这一话题展开了热议。
“眼下宜兴还仅处于智能化的初级阶段,未来还有很多的发展空间。”宜兴发改委主任王迎春代表说。智能转型是企业实力积累到一定阶段寻求的一个“爆发点”,宜兴要找到一条最合适的发展路径。他认为,首先要引进一批智能化装备企业,为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尤其是要把盘活利用闲置资源与招引智能项目相连接,培育释放新产能。”另外,能够通过政策措施鼓励一批有实力的骨干企业做智慧转型,推进两化融合、智能工厂、装备升级等。对于宜兴来说,新能源、线缆、环保等主导产业都有较大的转型空间。就拿线缆产业来说,目前较多企业是出于产业链中低端,“智能电网”这么大一块市场蛋糕如何抢占,企业应该仔细研究,把握发展时机,精准出击。
来自无锡经济开发区的吴石松代表介绍说,开发区目前共有企业近1700家,渐渐形成以航空部件、高端装备和汽车零部件制造等为主的先进制造业集群,集聚了中航动控、江苏永瀚、贝斯特科技等规模骨干企业,但绝大部分企业仍处于加工制造业末端。作为园区一把手,他清楚地看到,企业发展动力不足、产业发展资源不优、高端人才资源匮乏等因素制约着企业的智能化步伐。
企业通过升级改造走向智能化发展的历程是艰辛的。“园区正在努力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吴石松表示,目前正着手进行“二次开发”,将原有批而未建、占而未用、建而不用的土地资源进行清理,向智能化发展的初创企业或改造升级的传统企业提供资源;加大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增强和地区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产学研粘合度,同时引进和培育一批“高、精、尖”人才团队,增强创新、创业活力。
刚从德国一家世界级智能工厂考察归来的一汽锡柴党委书记、厂长钱恒荣代表,对无锡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信心充足,“国家推行‘中国制造2025’和无锡打造‘智造强市’等战略部署,营造了良好的发展土壤。”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转型升级,更是推动传统制造业“品质革命”、占领国际高端市场的宝贵契机。“借助于智能制造,企业能进一步提升关键技术装备的水平,提升与互联网的创新融合能力,提高产品的综合质量水平,进而降低运营成本、缩短产品研制周期、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竞争力。”在他看来,眼下无锡企业需要着眼思考的,是如何在软硬件上“撕”开自主研发的突破口。“所谓的智能,是客户的一个订单进来,前往何处采购、哪条生产线生产等,信息系统都能自动判断。”钱恒荣告诉记者,目前无锡企业的生产系统、产品数据管理系统、销售系统之间尚未实现智能化连接。在硬件执行层面上,攻克技术难题的同时需专注于控制成本、市场推广,“这些都需要企业立足无锡,又跳出无锡,通过产学研深入合作、引进一批领军型创新人才来实现。”
记者手记
掌握核心技术,方能笑傲江湖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今后五年无锡将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李小敏在报告中提出,要提升科技创新水平,要坚持把科技创新的重心放在核心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上。这段表述令张家军代表感同身受,身为无锡透平叶片有限公司副总工艺师,他结合自己所在企业的实践告诉记者,注重产学研联动,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接到国际公司的大订单。
透平叶片原本是一家产品单一、专为国内发电厂做配套叶片的小工厂,但现在已晋升为国内数一数二的研制核电叶片与航空发动机叶片的高端动力部件供应商。秘诀没有其它,只有十年如一日地专注科技创新,攻关核心技术,精益求精方能占据行业先行者地位。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面对西方对高端叶片技术长期封锁的现实,透平叶片唯有依靠自己“平地起高楼”。每年5000万元“雷打不动”的科研经费外加百余名科研人员无数个日夜的呕心沥血,终于换来了罗尔斯·罗伊斯、西门子、通用电气等国际巨头的巨额订单。但正如张家军所说,企业的自我创新固然重要,但如果闭门造车也难以长远。通过与高校“联姻”,企业引进高端技术理论从而引发“头脑风暴”,使实验室技术“接地气”后结出产业化的硕果,进而创造出更多的赢利点。
如今的时代,是智能化的时代,工业领域自不例外。在这场革命性的产业大潮下,依赖人力生存的传统企业将难以幸免。叶片抛光,曾经是一项体力活,但现在通过机器换人,实现了高效磨削,在减少人工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产品精度,这也是今后制造业淬炼核心技术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