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在向着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拓奋进的关键时刻,在“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中共镇江市第七次代表大会昨天隆重召开。
昨天的市第七次党代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中共镇江市第六届委员会和中共镇江市第六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向大会所作的两份报告,毋庸置疑将成为指导今后五年镇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中共镇江市第六届委员会所作报告为未来五年镇江发展确定了什么指导思想?对各领域工作进行了哪些指导、提出了哪些要求?一连串问题的答案,都是包括党代表在内的所有310多万镇江人关注和期待的。
今天起,本报将连续用三天时间,围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主脉络对市委报告进行解读的同时,结合与会党代表对报告的审议、对工作的思考和对发展的建议,重点围绕城市发展、生态领先、民生建设三大板块推出系列报道,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特色鲜明,以期让更多人了解过去五年的现实变化,以及未来五年着力打造的“强富美高”新镇江。
一座城市,无论形态如何、规模多大、人口多少,其展现实力和活力的重要方面,一是经济水平,一是开放程度。
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城市工作面临新要求、城市发展面临新挑战的当下,如何让镇江在新的起点上,为高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拥有更多活力?
今天,本报将市委报告中与城市经济、城乡建设、改革开放有关的内容集中起来,希望从成绩和展望的比对中,发现城市发展的活力所在。
转型升级,增强经济新“血脉”
【过去五年——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突破3500亿元、300亿元,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4.1:56.4:39.5优化为2015年的3.8:49.3:46.9。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5%,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占规模工业销售比重提高10.1个百分点,创成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新型工业化(航空)产业示范基地。淘汰落后产能项目201个,商品住房去化周期降至12个月,“营改增”全面落实。】
围绕转型升级这个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关键,我市将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现有产业,培育优质增量,推动低碳转型,发展全域旅游。
今后五年,我市先进制造业将突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方向,落实《中国制造2025镇江行动纲要》,高端装备制造瞄准两千亿级规模,重点发展海洋工程及装备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航空航天产业组成的“海陆空”和智能电气产业特色板块,新材料巩固提升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三大板块优势,推动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量提质;生产性服务业突出大港口、大物流体系建设,提速发展现代商贸、金融、科技服务、电子商务和云计算等产业;聚焦特色优势产业,以龙头企业为核心补链延链强链,培育产业集群。集中力量打造20个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空间布局优的产业“三集”示范园区,按照“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精而美、机制活而新”的定位要求,建设30个特色小镇,加速形成块状经济体,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同时,我市将重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细分领域、现代服务业的高端领域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生命科学等前沿科技和产业领域勇于开拓,在平台经济、分享经济、创意经济等新模式上勇于探索,在推动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上加大力度,增强发展新动能,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功能完善,塑造城乡新面貌
【过去五年——全市完成城建投资3900亿元,征收拆迁近1200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26.6%,城市化率提升至67.9%。建成京沪高铁镇江段、五凤口高架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泰州长江大桥通车,镇江长江大桥开工建设,干线铁路网密度全省第一。以新市镇、新园区、新社区“三新”建设为抓手,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建成一批美丽宜居镇村。】
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以及城市对外连通能力,是城市工作中的重要组成,而城市功能的完善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首位度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今后五年,我市将着力优化空间布局,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统筹各类空间规划,把城市设计融入规划全过程。着力加强精细管理,以“智慧城市”为依托,打造城市管理的“超级大脑”,并努力形成多方参与、良性互动的现代城市管理格局。
而在完善城市功能方面,将围绕构建“大交通”格局,建成连淮扬镇铁路,推动宁镇城际轻轨等城际轨道交通建设,构建主城区到各辖市的快速通道网络和骨架路网。实施镇江大路通用机场二期工程、长江深水航道通达工程,建成内河高等级干线航道网。完善市区快速路网,扩大市域公交线网覆盖面,切实解决停车难等问题,全面提高道路通达性和出行便利性。高度重视城市功能集成,改变大产业园区、大居住区的传统功能布局,推动不同功能区相互交织、有机组合,逐步实现职住平衡。加快改造棚户区危旧房,倡导城市修补,推进老旧小区环境改善和有机更新,改善居住环境,增强城市美感。
改革开放,激发创新新动能
【过去五年——以创新驱动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以深化改革攻坚克难,重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构建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十四园”发展格局,加快建设高校园区等创新载体,研发投入占比提高到2.5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连续四年全省第一,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5%,创成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实施新一轮“331”计划和“金山英才”计划,累计新增国家“千人计划”96人、省“双创”人才250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五张清单”,创设“多评合一”和区域评估,建设“e办事”网上服务平台,行政审批周期压缩2/3以上。建立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开通企业网络服务平台。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全社会融资规模突破1000亿元,金融生态总体良好。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近100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500亿美元。】
改革开放是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动力,在多个维度大胆进行改革尝试和路径探索,充分激发企业活力、创新活力、人才活力、开放活力,才能为目标的实现积攒更多动能。
今后五年,我市将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做好稳预期、降成本、优服务三篇文章,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运用互联网平台更有效地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大力推进财税金融、投融资、生产要素市场等关键性改革,为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扫清障碍。深化国企国资改革,推动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家级高新区在集聚高端要素、高新产业上示范引领,实现省级高新区全覆盖。发挥驻镇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源”作用。
我市还将加快建设一支数量更充足、梯次更合理、适应镇江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大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鼓励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创业。规划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型园区、高质量孵化载体、特色化众创空间,营造更加优良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使人才来得了、留得住、用得好。
开放领域,将加快外贸转型,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等开放发展新战略,推动企业更大步伐“走出去”,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加快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步伐,强化国家级综保区辐射功能,培育具有标志性和较强影响力的高层次产业会展平台,加强与长三角其他城市协同发展,让镇江处处散发国际化城市的时代气息。(崔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