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南京8月27日电 (记者刘建林、贺广华、王弢、王伟健)当经济发展由过去的“平流层”进入“对流层”,困难加剧,挑战纷至,各种隐忧如潮水退落礁石裸露,实体经济“大块头”的江苏,能扛得住吗?
江苏的身板依然很结实。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政府税收、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城乡居民收入“三个口袋”增速同步。这是江苏全省上下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定不移抓创新、调结构、促转型、不断放大改革效应的结果。
制造业是江苏的优势,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力的主战场。江苏省委、省政府清醒看到,供给结构是个慢变量,要使慢变量快起来,必须加快企业新旧动力接续转换,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江苏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已经有明确时间表和清晰路线图。
以推进智能制造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江苏加快建设制造强省。继南京智慧电力、苏州纳米材料、泰州生物医药之后,常州石墨烯、镇江航空航天、昆山工业机器人等一大批高新产业集群茁壮成长。
“将研发作为产业来打造,将技术作为商品来推销”,江苏两年多前设立产业技术研究院,探索畅通科研成果产业化之路。“成果转化收益可自行处置”“科技金融风险补偿额最高可达500万元”等新政策,极大增强了科研人员投身创新的动力。两年半来,产研院18家专业研究所的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已惠及上千家企业,企业家们由衷称赞:科研“盆景”变成了产业“风景”。
精准发力供给侧需要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三链”融合,为产业、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提供精准支撑。江苏省财政近两年安排专项资金逾40亿元,用于重大基础性科研攻关。今年6月,拥有全球运算速度第一计算机的国家超算无锡中心,正式建成启用。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南京等5市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高达4.73%,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40件。
江苏还对企业技改、装备升级和互联网化提升计划实施奖补政策,2015年,全省工业技改投资1.23万亿元,同比增长25.6%;今年上半年,工业技改投资又同比增长21.6%。
培育新动力,要以战略眼光发现新机遇,打造新高地,也要以改革创新精神重塑老产业,挖掘新潜能。江苏实体经济越来越结实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从传统行业快速衍生出来。名闻中外的“丝绸之乡”苏州盛泽镇,正时兴由人工操作的“喷水纺”升级到智能机器“涡流纺”。
为化解实体经济融资难,江苏打出财税金融“组合拳”,推动科技金融及小微企业融资支持政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实现全覆盖。一年多来,支持25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超过750亿元,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实体经济,1—5月企业直接融资同比增加3388亿元。
同时,江苏以降低实体经济制度性交易成本、用工、物流、税费负担及融资成本为切入点,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的激情与活力,促进发展环境继续优化。今年上半年,江苏工商新登记企业户数、新登记注册资本(企业类),同比分别增长31.3%和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