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新闻

网络时代谈“谣”色变

发布时间:2016-08-19 08:14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近几日,王宝强离婚案成为网络热议。宝宝深夜发出声明,妻子马蓉爆料宝宝曾包养三名女大学生,甚至还发出照片,以示“有图有真相”。一时之间,网络之间,流言蜚语,难辨真假。事实上,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更为畅通的同时,也使信息有了可假之手,成为被利用的手段,尤其是传播谣言。法治时代,如何辨识网络谣言,又如何应对,成为当下网民应当具备的常识。近日,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谣言止于智者”小分队利用暑期,开展了对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以及治理的调研活动。这次调研共发放问卷859份,收回有效问卷809份,调研范围涵盖了江苏、浙江、河北等我国大部分地区。

    经过分析,超过六成的网民认为网络上的谣言特别多,超过七成的网民虽然认为网络谣言危害极大,但是对其认识不深,超过九成的网民曾收到过网络谣言。

    网络成为最主要的信息渠道

    截止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达6.88亿,占全国总人口数一半以上。调研结果显示,超过九成的网民主要通过网络获取信息,通过同别人交谈获取信息的人数近五成,而通过电视,报纸等获取信息的人数比例相对较低,与网络途径有较大差距。随着网络走进千家万户,信息传播方式变得多元化,人们获取信息不再仅仅依赖于面对面的交谈和传统的信息传媒,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渠道,而谣言也不仅仅局限于口口相传,而是以网络媒介为载体放射性传播,其传播速度往往呈几何倍数增长,其带来的社会危害不可估量。

    微博、微信成网络谣言多发“重灾区”

    近七成的网民喜欢浏览微博、人人网等社会化媒体网站或社交网站来获取信息,更有超过七成的网民将QQ、微信等聊天工具作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2015年中国社交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显示,超过六成的微博用户选择使用微博关注新闻、热点话题,在传播速度和传播深度上,微博比传统的新闻媒体有天然的优势。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QQ、微信等及时聊天工具的使用量增长迅猛。根据腾讯公司201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微信月活跃用户数已达6亿,庞大的用户人群为网络谣言的滋生和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2015年通过微信传播的网络谣言中,点击量最大的已经超过了2000万。在调研过程中,不少网友表示,微信朋友圈每天都会被各种谣言刷屏,而这些谣言多以吸引眼球的标题、哗众取宠的内容、无科学依据的结论为主要内容,再配上“不是中国人不转”、“中国人都应该知道”等内容对读者进行道德绑架。

    涉及民生及公共安全的信息最为敏感

    调研结果显示,超六成的网民认为关于健康知识、生活常识以及食品药品安全的信息最可能是网络谣言,近六成的网民认为涉及社会公共安全以及为他人募捐的信息最可能是网络谣言,且网络谣言多以“失实报道”的形式出现。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当前各类网络谣言中食品安全谣言占比45%,位居第一。民以食为天,这类信息因为与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更受关注,也更容易产生和传播。

    网民最寄希望于主流媒体和官方辟谣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超过六成的网民更信赖主流媒体的调查报道。大部分网民认为,网络发言缺乏问责机制,网民自身对网络信息缺乏理性认识、容易被诱导以及针对网络谣言的法制不健全是网络谣言盛行的主要原因。而对于如何澄清网络谣言,近八成的网民寄希望于官方公开澄清。官方辟谣依然是治理网络谣言问题最有效且最值得信赖的手段。

    严惩造谣传谣者、信息公开、完善司法解释是“治谣三驾马车”

    调研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对于如何遏制网络谣言,绝大多数网民认为“打击,查处网络造谣、传谣相关人员”是遏制网络谣言最直接有效的手段。而“政府部门及时公开信息,提高公信力”同样受到关注,突出反映网民对信息公开的诉求,当社会出现重大事件,官方权威信息往往“姗姗来迟”,政府不作为更助长网络谣言泛滥。我国《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以及《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都对打击网络造谣、传谣者进行了规定,但是执法过程中依然存在适用难的问题。因此,完善相关法律,在司法解释中说明具体量化的入罪标准同样是治理网络谣言的一项重要举措。

    谣言猛于虎,借助网络媒介传播的网络谣言更是“如虎添翼”,网络谣言危害巨大,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当前我国在治理网络谣言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网络环境中依然充斥五花八门的网络谣言,打击网络谣言,还网络一片朗朗青天,我们依然任重道远。(林义涌、施卫娟、李骏)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黄跃巍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