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9岁的宋凯渊是常州市交运集团的劳资科主任,1988年,他到公司劳资科工作,开始和社保打交道。二十多年来,他是常州社保中心发展的见证者。
二十多年来,经他手的社保劳资资料有整整一柜子
位于博爱路上的常州市交运集团是一家老企业,据了解,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该企业员工数量在常州各个企业中数一数二,如何保障员工合法权益,一直是企业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今年59岁的宋凯渊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来到常州市交运集团工作。“我们企业是由常州市轮船公司、常州市汽车运输公司、常州市港务管理处合并成立的公司,合并前,这三家企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每家企业员工人数在2000名左右。”宋凯渊说,他曾在车间从事汽配方面的工作,一直到1988年,他才正式来到劳资业务科工作。“所谓劳资工作主要是帮助企业制定员工工资、奖金、福利、补贴等事项的管理,其中,员工社会保险参保、缴费,办理在职人员退休手续等社保有关的管理事项,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
二十多年来,经他制单的与员工社保有关的报表已经有满满一柜子。这些资料,都被他放在办公室仔细保管。
宋凯渊查阅保存的老资料
这些表单反映常州社保发展变迁
“这是1989年的公司退休养老费用统筹基金结算表。”他指着一册泛黄的劳资老资料,从中取出一张表格。表格显示,那时候的统筹比例是百分之十九。“当时,我们单位要向社保中心缴纳的退休养老统筹金是按照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百分之十九来缴纳的。”宋凯渊回忆,社保中心刚成立后,便开始酝酿退休养老费用的统筹方案。考虑到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外资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减轻企业压力,采取4年过渡的方案。企业缴纳养老统筹金按照过渡调节率,逐渐提高到既定目标。
该过渡方案从1988年到1991年,取得积极效果。“像我们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按照最初的统筹思路,需要上缴的社保金额比较大。最终,社保中心制定的四年过渡、分步到位的差额拨缴方案,采取开始少缴,最终缴齐的办法,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为企业转型,向驾培、钢材、出租车等新业务的扩展,挤出了资金,获得了新的发展。”
退休养老统筹金的拨付不仅在很多企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发挥巨大作用,对后来一批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的安置处理和维持社会稳定中同样发挥了巨大作用。
社保的发展保证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常州晚报记者翻阅各个年代的表格,上面的一些数字在上世纪九十年开始有所变化,尤其是1996年开始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以后。“你看,最开始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比例占到工资的2%,企业缴纳比例为22%;之后,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比例逐年增加,企业稍微减少。现在个人缴费比例为8%,企业缴费20%。”宋凯渊说,从表格可以看出,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从养老统筹金差额拨缴到收支两条线“以支定收”,个人养老保险费的比例相对提高,个人的参保意识越来越高,社会保险的保障程度也越来越高。
“社保的发展保证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宋凯渊透露,常州交运集团每年社会保险企业和个人合计缴费870多万元,在职和退休人员年养老保险各项待遇支出近9800万元,医保待遇年支出达2100多万元。“如此巨额待遇支出,只有在大统筹、强保障、众互济的社会保险制度下才能顺利实现。如果还停留在那个靠企业养老的时代,集团早就被拖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