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新闻  >   镇江新闻 - 社会

成都藏友发现王文治拓片 求助焦山碑刻博物馆鉴定

发布时间:2016-07-13 00:49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金山网讯 近日,焦山碑刻博物馆馆长丁超收到了一条发自四川成都的致谢短信,感谢他对一组清代著名书法家王文治碑拓的鉴定和考证。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这位成都的藏友叫袁显福,平时喜爱收藏,尤其对素有“黑老虎”之称的碑拓感兴趣。2001年,他从成都市温江区白氏夫妇手中购得两册属名为王文治的拓本。该拓本为石刻墨拓,形制为对开纸本册页,分上下两册,共78页,每页宽28.6厘米,长15.5厘米。其中上册40页,下册38页,上下册全长达12.9米,共356行4231字。字体以楷书为主,也有少许行书,拓本字迹清楚,黑白分明,除少许虫蚀外,品相尚佳。

从此,袁先生便开始了漫长的考证。其间他多次向白氏夫妇询问拓本来源及原碑刻的情况,但白氏夫妇除知道拓本传自祖辈外,其他均不知情。而王文治的名气太响了!王文治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乾隆25年进士,工书法,以风韵胜,素有“淡墨探花”之称,这两册拓片真的拓自他的真迹吗?

为了解开这个疑惑,几年前,袁先生专程来到镇江市博物馆查询《焦山唱和诗》的情况,但博物馆库管人员査找了王文治作品,并没有查到《焦山唱和诗》相关信息。最后他们告知袁先生,《焦山唱和诗》应该与焦山相关,镇江有个焦山碑刻博物馆,也许会有发现。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袁先生又来到焦山碑刻博物馆,找到馆长丁超。说明来意后丁馆长表示,馆内确有两块王文治所书的诗文石刻,但诗文无头无尾,需要仔细鉴别,不知是否为王文治《焦山唱和诗》石刻。

在碑林石壁上的两块石刻旁,丁馆长和袁先生仔细比对了拓片与焦山石刻的形制、文字及具体内容。焦山的石刻长约90厘米,宽约30厘米,上面摹刻了5首五言八句诗文,石刻形制、文字内容及书写特点与王文治《焦山唱和诗》拓片相符。第一块石刻诗文内容、字体与《焦山唱和诗》拓片第46页至50页诗文内容、字体相符;第二块石刻诗文内容、字体与拓本第71页至75页诗文内容、字体相符,从而确认了这两个石刻即是王文治《焦山唱和诗》拓本石刻母本中的两个。遗憾的是,清代乾隆60年至今已有200余年,加之战乱,原本16个石刻焦山现仅存两个。

因为这样一段缘分,袁先生与丁馆长成了好朋友。最近,袁先生因为古文基础弱,而这两册拓本原文没有句读,又找到丁馆长,请他帮忙将这两册拓本语言整个梳理一遍,再加上标点。而这正好是丁馆长的强项,于是便有了本文开头的短信致谢的一幕。

因为对两册拓片进行了全文整理,丁超对这个拓片有了更深的认识。他表示,从整理的情况来看,王文治《焦山唱和诗》石刻拓本由王文治于乾隆60年(1795年)书写,刘次山摹镌,其中汇集了江南才子曾燠、张铭、谢振定、胡翔雲、陈燮、王少林、詹肇堂、黃道开、程元吉、胡香海、郭厚菴、骆佩香、借菴、王文治14人所作的五言诗78首。

那么,这个拓片的意义何在呢?丁超表示,从现在来看,无论是焦山碑林的两件石刻,还是袁先生的《焦山唱和诗》拓片都弥足珍贵,它们是研究王文治书法特点和清代中早期江南文人雅士诗词歌风格的重要资料,并对还原清代镇江地区的风土人情、人文及文化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竺捷)摄影 竺捷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邓宇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