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正值考试季,近日网友柳先生在网上晒出了一张民国镇江中华路小学的毕业证书,吸引了不少眼球。
这到底是一张什么样的证书呢?记者进行了测量。证书长36厘米,宽26厘米,纸张较为厚实,摸上去的感觉类似于现在的蜡光纸,因为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纸张已经发黄,但并没有发脆,可见当时的毕业证用纸还是很考究的。毕业证采取蓝黑两色印刷,蓝色粗细双道边框将黑色楷书字体框在里面,显得庄重大方。其内容为:“毕业证书,学生王守贵系江苏省镇江县人,现年十四岁,在本校六年级修业期满成绩及格,准予毕业,此证。镇江县立中华路中心小学,校长王超,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六月,日。”其中毕业生的人名、籍贯、年龄、年级、校名、校长签名、时间都是毛笔手写的,由于书写水平较高,且与印刷的楷体十分吻合,整体看去像印刷出来的,十分精美。
这张证书除了蓝框和黑字外,还有几个特殊的红色印章。学校的大印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印文采用的是篆书:“镇江县立中华路小学钤信”;下面是校长的私印“王超”;而证书上写有具体发证时间的地方还有一方大红印章,经过仔细辨识,应是篆书“镇江县教育局钤信”;此外这张证书还盖有一个中华路小学的“骑缝章”,压在证书最左侧“华、第、号”半边字的正中。
这张证书的发证时间是1943年,当时镇江处于一个什么状况呢?镇江在民国时期曾为江苏省会,长达20年之久,其间前后经历了“建制镇江”、“迁治苏北”、“侨置皖北”、“还制省会”四个时期。“迁治苏北”时期指日军侵华、镇江沦陷前夕,省政府从镇江撤往苏北,辗转江都、淮阴、兴化等地,“流亡”执政五年多。“侨置皖北”时期,指江苏省政府从1943年春,由江苏境内进入邻省安徽北部的阜阳公立桥后,“安营扎寨”二年半,隔省而治的时期。
尽管现在来看中华路小学并不起眼,但在民国时期,这所学校因为纪律严明、校风优良、办学成绩显著,曾被誉为镇江“四大名校”之一,一块由中共一大代表、时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后来成为大汉奸的周佛海题写的“私立达仁学校”校名匾额至今还在校内,而民国期间的中华路又是当时镇江最繁华的地段之一。这一切表明,这所学校在当时是颇受社会各界瞩目的名校,这样说来,当年这位名叫王守贵的同学并不简单,而这张小学毕业证的含金量着实不小。
但是到了1943年,中华路小学的优越感却在丧失。当时正处于抗战期间,学校和师生的日子自然不会太轻松。中华路小学始建于1928年,初名私立达仁学校。1937年冬,镇江沦陷学校一度停办。恢复上课后,1943年6月至1945年改名为县立中华路中心小学。1945年学校恢复私立达仁小学校名,一直到1956年,私立达仁小学改为公办中华路小学。也就是说,这张证书是启用“县立中华路中心小学”名称之后的首届毕业证,莘莘学子在国难之下苦读不辍,教师恪尽职守,均不易也。(竺捷)摄影 竺捷